跳转到内容

扬州市: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77行: 第77行:
在[[中国]]历史上,扬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自汉至清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具体而言,扬州在经济上有曾有过三次鼎盛,第一次是在[[西汉]]中叶;第二次是在[[隋唐]]到[[赵宋]]时期;第三次是在[[明清]]时期。总体上,扬州城市的繁荣总是和整个国家的盛世重合。
在[[中国]]历史上,扬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自汉至清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具体而言,扬州在经济上有曾有过三次鼎盛,第一次是在[[西汉]]中叶;第二次是在[[隋唐]]到[[赵宋]]时期;第三次是在[[明清]]时期。总体上,扬州城市的繁荣总是和整个国家的盛世重合。


=== 隋唐前 ===
=== 秦漢 ===
扬州,作为地域称谓,《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为华夏[[九州]]之一。但很长时间里,今天的扬州和[[扬州 (古代)|“扬州”]]一词并没有直接关系。
扬州,作为地域称谓,《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为华夏[[九州]]之一。但很长时间里,今天的扬州和[[扬州 (古代)|“扬州”]]一词并没有直接关系。



2015年12月20日 (日) 11:19的版本

扬州市
地级市
扬州瘦西湖五亭桥
扬州瘦西湖五亭桥
扬州市在江苏省的地理位置
扬州市在江苏省的地理位置
坐标:32°23′28″N 119°26′11″E / 32.39117°N 119.43625°E / 32.39117; 119.43625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江苏省
政府駐地广陵区文昌西路8号
下级行政区3市辖区、2县级市、1
政府
 • 市委書記谢正义
 • 人大常委會主任朱民陽
面积
 • 地级市6,658 平方公里(2,571 平方英里)
 • 市區2,353 平方公里(908 平方英里)
人口(2011)
 • 常住446.30萬人
 • 排名江苏第11位(佔全江苏省5.65%)
 • 市區(2011)240.90萬人
語言
 • 官方語言普通话
 • 方言江淮官话洪巢片淮扬小片扬州话
时区北京时间UTC+8
郵政編碼225000
電話區號514
車輛號牌苏K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国内生产总值(2013)¥3,250亿
網站中国扬州门户网站
市象征
歌曲茉莉花》(2003年至今)
琼花(1985年至今)
芍药(2005年至今)
银杏(1985年至今)、杨柳(非正式)

扬州市江淮官话扬州话:/iaŋ ʦɤɯ/)是中国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所辖的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仪徵市位于通扬运河以南,高邮市宝应县则位于通扬运河以北,整体上来说扬州地处江苏中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长江三角洲北翼,长江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上。扬州市景色秀美,城市建筑多古风,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城区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千米,市辖区总面积2000平方千米,全市总人口459万,其中市辖区人口240万人,市辖区非农业人口170万,是中国大陆的特大城市南京都市圈成员,江苏第七大城市和苏中最大城市。

历史

中国历史上,扬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自汉至清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具体而言,扬州在经济上有曾有过三次鼎盛,第一次是在西汉中叶;第二次是在隋唐赵宋时期;第三次是在明清时期。总体上,扬州城市的繁荣总是和整个国家的盛世重合。

秦漢

扬州,作为地域称谓,《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为华夏九州之一。但很长时间里,今天的扬州和“扬州”一词并没有直接关系。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公元前486年,吴国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这是今扬州属地上最早的城市。汉代,今扬州称广陵国,属十三刺史部中的徐州刺史部,而不属于扬州。它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准备独立,景观盛极一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开始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繁华时期。西汉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

三国时期,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边防重镇。永嘉之祸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争,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刺史部兖州刺史部一带的人民南迁广陵一带,给扬州带来了新兴的劳动力。

隋唐

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市)。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广陵,从此广陵享有扬州的专名。隋炀帝杨广对扬州情有独钟,长期逗留于此,最终在扬州江都宫被杀,后葬于扬州。

由于地处运河和长江交汇处,唐代扬州(即今扬州)在新的大一统帝国中拥有重要的地位。经过不断的发展,扬州的经济地位在唐中期超过了长安、洛阳,成为唐帝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此时的扬州,号称“富甲天下”,“天下之盛扬为首”,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市)。唐朝淮南道扬州 轄下有6個縣,分別是江都县江阳县扬子县海陵县高邮县六合县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增置千秋县(后改天长县)。

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盛产方丈镜、江心镜等上等铜镜。扬州也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的水陆交通中,扬州始终起着骨干作用。唐代扬州亦是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对外交流的中心,和伊斯兰哈里发交往频繁。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波斯伊斯兰哈里发婆罗门昆仑新罗日本等国人成为侨居扬州的客商。扬州还是先进的中原文化向东北亚地区流布的重要节点,日本遣唐使的到来和大唐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晚唐时期新罗入唐诗人崔致远在扬州为官四年有余,后以淮南入新罗兼送诏书国信等使的身份回国,把唐朝的服饰、礼仪传播到新罗,他的著作桂苑笔耕集韩国古代史上第一部个人文集,他因此被称为“东国儒宗”。

唐代扬州,自身文化的发展也有长足的进步。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扬州诗人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唐代不少著名诗人(如杜牧、白居易等)都寓居或到过扬州,在此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诗仙李白送别孟浩然到扬州时写下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更是成为千古送别名句。

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晚唐时,藩镇割据,军阀混战,扬州遭到毁坏。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杨行密围广陵半年,城中饿死者大半。“宣州军掠人诣肆卖之,驱缚屠割如羊豕,讫无一声,流血满于坊市。”杨行密在扬州建立“地方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入战争的毁坏之中。

宋元

北宋时(960年-1127年) ,富裕商人阶层和新兴的城镇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扬州府等主要城市成为新兴商业中心,成为富裕的代名词。

北宋时扬州大部属淮南东路,扬州只辖天长江都两县。其他县分属真州(仪征市),高邮军(高邮市),楚州宝应县属之)。宋朝时扬州科技文化也有长足发展,科学家沈括多篇科技文章在扬州地区完成,欧阳修、苏轼等人在扬州寓居,并兴建平山堂等人文名胜,“二十四孝”扬州天长朱寿昌的事迹也成为儒家孝道的一个典范。

1126年—1129年,金国的军队攻占了包括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南路北部和两浙路的北部大半个中国,赣州是其推进到的最南端,扬州在1129年也被金国军队攻占和屠杀。绍兴和议之后,淮水成为金国和赵宋的边界线。而今扬州市的北部郊县也成为了防御金国军队的前线。姜夔因此写作名篇《扬州慢》。

13世纪,大蒙古国攻占了中国全境。元朝时扬州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明清

永乐十九年(1421年)永樂帝迁都北平后,明清两代将近500年间中国的都城在北京,而农业经济中心在江浙和两湖两广地区,粮、盐的产量占据了全国产量的大多数。因此造成了中国政治中心(北京)和经济中心(南京)的分割。连接中国政治中心的和经济中心的是两条水路:长江京杭大运河。扬州正好位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界处,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扬州经济凭借京杭大运河这一中国经济的主动脉再次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城市。

明代,扬州被列为全国16个大城市之一[1]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4月,多铎铁骑南下,史可法据守扬州,5月20日城池被攻陷。揚州城被清軍屠城,史稱「揚州十日」。清朝政局稳定后,扬州经济迅速恢复。明中后期活跃于扬州的山陕商人逐步被徽商代替,后者垄断了两淮盐业这一坐拥巨额利润的产业。盐业的垄断和漕运枢纽的位置,使得扬州经济在康乾盛世中达到唐朝之后的又一巅峰。两淮盐税在全国税收中长期占有40%以上的比例,“损益盈虚,动关国计”。与此同时,面对明清之际的兵祸,扬州当地士绅致力于根据典籍、并吸收苏州和徽州文化,重建清代扬州文化的新面貌。

财富、资本的高度集中,使得扬州在清朝成为高度繁华的消费型城市。大量依附于盐商的服务性行业的从业者挤满了城市,催生出独特而精致的饮食、休闲文化。而“贾而好儒”的徽商又以重金资助经学、出版、园林、绘画等文化活动,“海内文士,半集维扬”[2],“怀才抱艺者,莫不寓居于此”[3]。这使得扬州在多个领域内(如戏曲)成为全国中心。

总体而言,明清两代扬州经济的代表性行业是:

  • 漕运,主要是粮食的运输,长江中下游各产粮省份的皇粮国税均必须经此北上,由京杭大运河运输到北京;扬州钞关的税收额在明清两代一直位居全国前八名之内。
  • 盐运,淮盐西运,全国最大的两淮盐场(苏北沿海)所产官盐在此集散,然后转运全国最广的食盐销售区——长江中上游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省(所谓扬子四岸)销售。城内有两淮盐运使衙门和大批盐商,這些商賈多來自安徽[4];富有的盐商在新城南河下一带和西北郊瘦西湖沿岸修筑许多精美的园林,当时公认的说法是:“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杭州以湖山胜”。
  • 金融,由于扬州是全国官盐最大的集散地,大量盐商聚集于此,因此带动了扬州银庄的发展以帮助盐商的周转投资,是整个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资本最为集中的地区,规模最大的金融中心,其繁荣程度如同当今世界之伦敦香港,仅次于同省的苏州;所谓“天下殷富。莫逾江浙;江省繁丽,莫盛苏扬”。
  • 娱乐业、服务业,自隋唐以来娱乐业就是扬州的支柱型产业,高级厨师、高级妓女、艺人、书画家、古董业者,从业者不计其数,康乾时期的扬州八怪便是其中之一。扬州与南北两京、苏杭二州一同被列为“士大夫必游五都会”,是全国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 印刷漆器玉器制造等手工业。清代扬州代表了多重制造手工业的最高水平,有“和田玉,扬州工”之誉。

清末至民国

1832年(道光十一年),两江总督陶澍改革两淮盐法,裁撤根窝,大批盐商破产。

扬州一帶的重工業區
瘦西湖

壬寅兵警: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军攻占镇江,封锁长江,扬州居民大部分逃难,绅商出50万元赎城费,作为不占领的交换条件。(广州和扬州是这次战争中缴纳赎城费的2个城市)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攻克南京后,南京附近地区成为太平军和清军交战的主战场。清军的江北大营便屯建于扬州。扬州的主要商业区多子街左卫街辕门桥均被抢劫并烧毁。“广陵地当兵火劫余,沧桑变后,人民城郭市肆顿改荆榛,尚非繁盛二、三”。同时,受到战火影响,长江漕运中断,淮盐引地(扬子四岸)尽失。不久1855年黄河改道,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河道淤塞,为了避开战火,南方的粮盐改道上海经过海运运送到北京。因此上海取代扬州成为中国新的粮盐集散地。原有的扬州钱庄投资资本,在战火影响下,转向上海等比较有安全保障的通商口岸以及租界。扬州的娱乐服务业更加一蹶不振。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以后,部分官员曾经打算重开漕运,无奈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河道淤塞严重,无法通航。

1908年沪宁铁路和1912年津浦铁路修通,彻底结束了京杭运河的历史使命,也彻底结束了扬州经济在中国的优势地位,扬州因此而衰败下去,沦落为普通的地区性城市。1932年,因两淮盐场重心北倾,甚至两淮盐运使署也北迁海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2月,解放军占领扬州,并设立扬州市。此后到1952年,扬州曾经是苏北行政公署的首府。

1982年扬州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中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3年,扬州升为地级市。1996年,原扬州辖下的泰州从扬州市分出,和姜堰靖江泰兴兴化等地共同组建新的地级泰州市

20世纪90年代初,扬州经济发展较好,以“规模经济扬州现象”引起重视,经济总量重返全国前十,部分经济指标甚至高于诸多中西部省份的全省指标。但是此势头未能延续,世纪之交,扬州经济遭遇困难,和苏南的苏州、无锡等城市的差距再次扩大。

2004年宁启铁路正式通车,扬州结束“地无寸铁”的历史。2005年润扬大桥通车,扬州走向融入苏南之路。2012年扬州泰州机场通航,扬州进入“空港”时代。 2015年7月扬州首条高铁“连淮扬镇”铁路将全面开建,扬州正式迎来“高铁时代”。

地理

扬州市现辖区域在东经119度01分(仪征市移居、青山一线)至119度54分、北緯31度56分至33度25分(宝应县西安丰、泾河一线)之间,总体上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淮平原,地势平缓。扬州市城区位于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处,东经119度26分、北纬32度24分。扬州属于亚热带季风地区,四季分明,降雨充沛,气候温润,自然条件较为优越。

扬州市邗江区与镇江市市区隔长江相望,东部毗邻泰州市海陵区高港区兴化市),北部与淮安市楚州区金湖县)及盐城市建湖县)交界,西部与南京市六合区)以及安徽省天长市交界。

扬州市境内水网河道密布,其中有长江岸线 80.5 公里,沿岸有仪征、邗江、江都等区和县级市;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全长143.3公里,由北向南沟通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4湖,汇入长江。 扬州市最高点为仪征市境内的铜山,海拔149.5米。

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仪征市位于通扬运河以南,高邮市宝应县则位于通扬运河以北,整体上扬州属于苏中地区。

区划人口

行政区划

扬州市行政区划

现辖3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1个

此外,扬州市还设立以下经济功能区: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

区划代码[5] 区划名称 汉语拼音 面积[6]
(平方公里)
政府驻地 邮政编码 行政区划[7]
街道 其中:
民族乡
社区 行政村
321000 扬州市 Yángzhōu Shì 6591.21 邗江区 225000 14 62 5 1 352 1015
321002 广陵区 Guǎnglíng Qū 468.16 汶河街道 225000 4 6 1 54 83
321003 邗江区 Hánjiāng Qū 552.68 邗上街道 225100 8 9 3 84 127
321012 江都区 Jiāngdū Qū 1329.90 仙女镇 225200 13 65 263
321023 宝应县 Bǎoyìng Xiàn 1461.55 安宜镇 225800 14 45 236
321081 仪征市 Yízhēng Shì 857.14 真州镇 211400 10 50 130
321084 高邮市 Gāoyóu Shì 1921.78 高邮街道 225600 2 10 1 1 54 176
注:邗江区数字包含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所辖1街道、2镇,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所辖1街道、2乡及扬州新城西区所辖新盛街道。

人口

扬州市各区(县、市)人口数据
区划名称 常住人口[8](2010年11月) 户籍人口[9]
(2010年末)
总计 比重
(%)
每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
扬州市 4460066 100 676.69 4591150
江都区 1006372 22.56 756.67 1066520
广陵区 341043 7.65 1018.04 318043
邗江区 576909 12.93 1043.24 560552
维扬区 474611 10.64 3568.50 313899
宝应县 752425 16.87 515.01 913827
仪征市 564021 12.65 658.13 597543
高邮市 744685 16.70 387.45 820766
注:邗江区的常住人口数据中包含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93481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19842人及扬州新城西区33063人。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4459760人[10],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减少212924人,减少4.56%,年平均增长率为-0.47%。其中,男性人口为2196520人,占49.25%;女性人口为2263240人,占50.75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97.05。0-14岁人口为527042人,占11.82 %;15-64岁人口为3377471人,占75.73%;65岁及以上人口为555247人,占12.45%。

民族乡

高邮下属的菱塘回族乡江苏省唯一的民族乡

经济

扬州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地理位置优越,与南京镇江构成南京都市圈。目前扬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江苏处于中游位置,高于全国水平,汽车、造船等行业有一定优势。2012年,扬州实现生产总值2933.20亿元,增长11.7%,人均生产总值68321元,折合约11000美元。

2011年扬州国内生产总值地区构成
区划名称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占比(%)
扬州市 2,630.30 100.00
扬州市区 1,744.78 66.33
高邮市 304.00 11.56
仪徵市 333.50 12.68
宝应县 291.50 11.08

交通

  • 公路:扬州公路交通发达,是数条干线公路的交汇点,主要有G2 京沪高速公路G40 沪陕高速公路S28 启扬高速、G4011 扬溧高速公路等。润扬长江大桥和规划中的五峰山过江通道,将扬州接入苏南路网。
  • 铁路:扬州站为宁启铁路枢纽车站,有列车通达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成都重庆武汉等全国各主要城市。除现有宁启铁路正准备进行复线电气化建设外,连淮扬镇铁路也已列入建设规划,以上两条铁路竣工后均为高速铁路,可将扬州接入全国高速铁路网。此外,京沪线上的镇江站也是扬州铁路交通的重要中转站,由扬州城区出发,驱车半小时可到达镇江站。扬州地铁已列入规划,连接扬州和南京的宁扬城际即将开工建设。
  • 机场:位于江都区扬州泰州机场有通达全国各主要城市的航班,扬州市区至机场有机场巴士直达。国际旅行则多借助上海的两座国际机场,接驳方式可选择汽车或高铁,一般需时三小时左右。
  • 航运:扬州港为国家一类开放港,是中国沿海沿江重要港口。全港拥有各类码头泊位39个,其中万吨级码头泊位13个,千吨级码头泊位17个,形成了以六圩港区为龙头,仪征港区、江都港区为两翼的港口群。

文化

扬州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蜀岗瘦西湖
扬州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揚州城遺址 何园
个园 莲花桥莲性寺白塔
吴氏宅第 扬州大明寺
普哈丁墓 小盘谷
朱自清旧居
扬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陵琴派 扬州评话
扬剧 扬州清曲
扬州弹词 木偶戏
扬州剪纸 扬州玉雕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 雕版印刷技艺
扬派盆景技艺 富春茶点制作技艺

宗教

方言

仪征西部外,均属江淮官话洪巢片淮东方言

扬州话是江淮官话的代表方言之一,有很多古汉语词汇,以及一些生动的、有意思的口头语。以扬州方言为载体的曲艺有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剧等。这些曲艺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狭义上的“扬州话”一般指扬州城区方言,扬州郊区又称其为“街上话”。而广义上的扬州话还包括邗江、江都大部以及仪征大部的方言,还有安徽的天长市,俗称“大扬州话”。

声母 扬州话有17个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与普通话相比,只比普通话少了zh,ch,sh,r,n这5个声母。古全浊声母在扬州话里全部清化,逢塞音、塞擦音,平声读送气清音,仄声读不送气清音,与多数官话方言一致。普通话的平卷舌,扬州话里是不分 的,扬州话用z,c,s,l来代替zh,ch,sh,r。 古见系的开口二等字,多有声母不颚化(开口呼)、颚化(齐齿呼)两读。如:家,“家去”中念ga,“家庭”里念jia。不可混淆。 影母和疑母混同,皆读为零声母。与普通话一致。 泥母、来母、日母混同,就是所谓的n,l,r不分。洪音韵母前为l,细音韵母前为n。如:脑=lao,凉=niang。但是,扬州郊区很多地方是区分n,l的。

韵母 扬州话有47个韵母。和多数官话方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保留入声韵,入声收喉塞音韵尾。古咸山摄三分为桓欢、寒山、先天韵。如:关=guan,官=guon,山=san,扇=xian等等,这些是与普通话不同的。北京话的前、后鼻音韵尾,在扬州话中分别合并。冰=宾,静=进。果摄不区分开合口,一律读o。如:贺=货=ho。和=河=ho。

声调 扬州话有5个单字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古全浊上声今归入去声,古次浊上声今归上声。古清去、浊去;清入、浊入则分别合并为去声、入声。 除入声外,其他字的调类与普通话基本相同。

诗词与扬州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12]
  •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13](扬州素有“月亮城”之称)
  •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14]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15]
  •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16]
  •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17]

旅游

瘦西湖南门
个园
扬州何園
大明寺

1998年,扬州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主要景点有:

文峰塔
凤凰岛公园

教育

高等教育

扬州大学毓秀楼

中学

小学

城市荣誉

2006年联合国人居奖纪念石刻
  • 1982年

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 1998年

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 2002年

国家卫生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 2003年

国家园林城市、 江苏人居环境奖城市、 国家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国家节水型城市、 国家畅通工程优秀管理城市

  • 2004年

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 国家级生态示范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 2005年

国家节水型城市

  • 2006年

联合国人居奖城市

  • 2009年

中国和谐管理城市

  • 2011年

中国森林城市

人物与扬州

  • 陈琳(广陵人,东汉时期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 张纮(广陵人,东汉末东吴政治家和学者)
  • 张若虚(唐代扬州诗人。孤篇盖全唐之作《春江花月夜》)
  • 鉴真(唐代扬州僧人。唐代赴日本传戒并首创日本律宗的高僧)
  • 白居易(唐代诗人。于扬州居住数年)
  • 杜牧(唐代诗人。于扬州为官十年,公事之余,流连于声色犬马)
  • 冯延巳(扬州词人,官至南唐宰相)
  • 徐铉(扬州人,五代文学家、书法家)
  • 苏轼(宋代文豪。为官数年于扬州知州)
  • 欧阳修(宋代文豪。为官数年于扬州太守)
  • 秦观(宋代文豪,扬州高邮人)
  • 李庭芝(南宋后期政治人物,三次在扬州任职。蒙古大军南侵时,为左丞相领淮东制置使,与姜才在扬州抗击蒙古大军)
  • 姜才(南宋武将,蒙古大军南侵时,与李庭芝在扬州抗击蒙古大军)
  • 马可·波罗(意大利旅行家。忽必烈时期,任扬州总管3年)
  • 冯小青(明代扬州才女)
  • 方渭津(江都人,明代围棋神童)
  • 史可法(明末兵部尚书。督师扬州帅扬州军民抗击清兵。后城池攻破,清军实行扬州十日
  • 曹寅(康熙年江宁织造兼两淮巡盐御史。曹寅奉旨在扬州天宁寺开设扬州诗局,刊刻《全唐诗》。)
  • 金农郑燮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扬州八怪,清代乾隆年间活跃在江苏扬州画坛的革新派画家)
  • 王念孙(高邮人,清代音韵学家,乾嘉学派代表人物)
  • 王引之(高邮人,王念孙之子,清代训诂学家)
  • 焦循(号称扬州通儒,著有《扬州图经》)
  • 李斗(著 《扬州画舫录》 )
  • 伊秉绶(清代扬州知府,扬州炒饭的发明者)
  • 汪中(扬州人,清代学者)
  • 阮元(仪征人,清代经学家)
  • 朱自清(爱国学者,出生、成长于扬州)
  • 釋星雲 (佛光山創辦人、國際佛光會創辦人、全球遍佈寺院260所的高僧、並於2008年元月於揚州創立鑑真圖書館及鑑真美術館)
  • 江上青(江泽民的养父) 
  • 江泽民(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 胡鎮埔(1966年):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前行政院退輔會主委、陸軍司令總政戰局局長、陸軍六軍團司令、國防部參謀本部作戰參謀次長、金門防衛司令部副司令、陸軍機械化步兵第249師「龍虎部隊」師長、陸軍裝甲第42旅「迅雷部隊」旅長
  • 董恂
  • 郭东坡
  • 刘力上 
  • 刘重民
  • 毛如柏 
  • 束星北(生于邗江,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他是李政道的物理启蒙老师,王淦昌的好友。)
  • 黄鸣龙(扬州人,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其改良的沃尔夫-凯惜纳还原法在当时的国际上广泛应用(现又改良),并编入各国有机化学教科书中,是第一个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有机反应,简称为黄鸣龙还原法)
  • 王少堂
  • 肖锋
  • 徐芝纶
  • 许晓轩
  • 吴志明
  • 宦军
  • 庄则栋(扬州人,著名乒乓球运动员)

特产

揚州螺鈿漆器
富春包子

中华老字号

  • 扬州富春茶社
  • 扬州三和四美酱菜有限公司
  • 扬州市光明眼镜有限公司
  • 扬州谢馥春化妆品有限公司
  • 扬州玉器厂
  • 扬州漆器厂

友好城市

注釋

  1. ^ 当时活跃于全国的徽商这样评价全国的各大城市:“今之所谓都会者,则大之而为两京,江、浙、闽、广诸省(会);次之而苏、松、淮、扬诸府;临清、济宁诸州;仪真、芜湖诸县;瓜州、景德诸镇……。”万历《歙志》卷一
  2. ^ 谢堃《书画所见录》
  3. ^ 《孔尚任诗文集》
  4. ^ 陈去病在《五石脂》中说:“扬,盖徽商殖民地也,故徽郡大姓,如汪、程、江、洪、潘、郑、黄、许,扬州莫不有之,大略皆流寓而著籍者也。而徽扬学派,亦因以大通。”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6. ^ 扬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扬州调查队. 《扬州统计年鉴2013》.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10. ISBN 978-7-5037-6989-4.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4》.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08. ISBN 978-7-5037-7130-9.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资料》.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12. ISBN 978-7-5037-6659-6. 
  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2010》. 群众出版社. 2011.11. ISBN 978-7-5014-4917-0. 
  10. ^ 扬州市统计局. 《扬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11. ^ [1]
  12. ^ 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
  13. ^ 徐凝 《忆扬州》
  14. ^ 杜牧《赠别》
  15. ^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16. ^ 杜牧《遣怀》
  17. ^ 殷芸的《小说》一文:“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

參考文献

  • 李斗:《扬州画舫录
  • Antonia Finnane著,李霞譯:《說揚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國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7)。
  • 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三联书店)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