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方国: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9个用户的1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Incomplete|time=2021-03-07T11:19:31+00:00}}
{{Refimprove|time=2021-03-07T11:19:31+00:00}}
{{CJK-New-Char|2201B|ver=B}}
{{CJK-New-Char|2201B|ver=B}}
'''方国'''或'''方国部落'''是指[[中国历史]]中[[上古]]和[[先秦]]早期时的[[诸侯]][[部族国家]],现今学者对其认识主要来源于[[商朝]]晚期的[[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卜辞]],卜文中多以“某方”的形式称呼这些部落国家,所以称作“方国”。“方国”一词最初由[[孙诒让]]在《契文举例》中提出。《[[周易]]·既济》篇载,“方,国也”,意思是“方”便是“所有的国”,甲骨文中称为“多方”。在甲骨卜辞中,有称为“某方”的国,又有不称“某方”的国。


'''方'''或'''方国部落'''[[中国]][[商朝|商]]之际时的[[诸侯]]部落与国家。现今学者对这些方国认识主要来源于商朝晚期的[[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甲骨]][[卜辞]],卜文多以“某方”形式称呼这些部落国家,所以称作“方国”。“方国”一词最初由[[孙诒让]]在《契文例》提出。《周易·既济》篇载,“方,国也”。“方”便是“所有的国”,甲骨文中称为“多方”。在甲骨卜辞中称为“某方”的国,又有不称“某方”的国。狭义的方国仅包含那些称为“某方”的国,而广义包括所有王朝对称的国{{R|论纲|page1=270}}。多数方国规模较小,仅仅是一些原始的氏族部落,但还有少数方国规模较大,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国家]]机构。如[[土方]]、[[羌方]]、[[周朝|周方]]等大的方国甚至达到了能与当时中原共主王朝商朝平等抗衡的规模。目前可辨别的方国有150余个使用的名称是商部落给这些方国附上的[[他称]],其中与商部落敌对的方国的名称多为贬称,而与商部落友好的方国的名称多为中性名称{{|1={{Cite book|title=《甲骨文与商代文化》|author=赵诚|publisher=辽宁人民出版社|date=2000年1月|pages=第1—17页|language=zh-cn|isbn=7-205-04151-1}}}}。
早期历史的政治形态主要[[地方自治]][[部落]][[政体]]组成松散的[[邦国]][[联盟]][[邦联]]),其实力较强大国因为有能力对周边国家[[力量投射|投射]]威慑力和影响力而常常被推为[[宗主国|宗主]],其影响力足以压倒所有对手宗主称为[[共主]]受其政治势力支配的连贯时期则称为[[朝代]]。狭义的方国仅包含那些史书中点名称为“某方”的国,而[[广义化|广义]]上包括所有与共主王朝共存的国{{refGT|name=论纲}}{{rp|270}}。多数方国规模较小,仅仅是一些原始的[[氏族]][[部落]],但还有少数方国规模较大,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国家机构]]如[[土方]]、[[羌方]]、[[周朝|周方]]等大的方国甚至达到了能与当时[[中原]]共主王朝平等抗衡的规模。目前可辨别的方国有150余个使用的名称是商部落给这些方国附上的[[他称]],其中与商部落敌对的方国的名称多为贬称,而与商部落友好的方国的名称多为中性名称{{refGT|1={{Cite book|title=《甲骨文与商代文化》|author=赵诚|publisher=辽宁人民出版社|date=2000年1月|pages=第1—17页|language=zh-cn|isbn=7-205-04151-1}}}}。


判断甲骨卜辞中的国名是否属于广义的方国主要根据以下8种标准:{{R|论纲|page1=270—271}}
判断甲骨卜辞中的国名是否属于广义的方国主要根据以下8种标准:{{refGT|name=论纲}}{{rp|270—271}}


# 甲骨文中称方的,“某方”、“方某”;
# 甲骨文中称方的,“某方”、“方某”;
# 甲骨文中称爵的,“某侯”、“侯某”、“某白{{|1=即“某伯”。}}”、“白某{{|1=即“伯某”。}}”、“某子”、“子某”、;
# 甲骨文中称爵的,“某侯”、“侯某”、“某白{{noteGT|1=即“某伯”。}}”、“白某{{noteGT|1=即“伯某”。}}”、“某子”、“子某”;
# 甲骨文中称子的{{|1=可指“王子”、“族长”或“子爵”。}},“某子”、“子某”;
# 甲骨文中称子的{{noteGT|1=可指“王子”、“族长”或“子爵”。}},“某子”、“子某”;
# 甲骨文中记载与殷商发生过大规模战争的;
# 甲骨文中记载与殷商发生过大规模战争的;
# 甲骨文中称王的,“某王”;
# 甲骨文中称王的,“某王”;
第13行: 第16行:
# 甲骨文中记载的国名与西周金文等早期传世文献对证的;
# 甲骨文中记载的国名与西周金文等早期传世文献对证的;
# 另外增加[[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中记载叛商后被周文王平服的九国。
# 另外增加[[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中记载叛商后被周文王平服的九国。

==图库 ==
<gallery mode="packed-overlay" heights="200">
File:Shang Bronze Hairpin.jpg|方国部落的[[人首笄形器]],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File:Shanxi Museum - dou with flat handle decorated with snake head.JPG|[[蛇首扁柄斗]],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File:Dou with Flat Handle Decorated with A Snake Head 2011-07.JPG|蛇首扁柄斗
File:Shang Bronze Dou (Wine Dipper) 蛇首扁柄斗.jpg|蛇首扁柄斗
Shanxi Museum 2009 Taiyuan 807.jpg|[[舞铙]],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gallery>


== 方国列表 ==
== 方国列表 ==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 align="center"
|- align="center"
第24行: 第35行:
|-
|-
| [[商方]]
| [[商方]]
| 夏朝、商朝
| [[夏朝]][[商朝]]
| 殷墟“大邑商”(今[[河南省|河南]][[安阳市|安阳]])
| 殷墟“大邑商”(今[[河南省|河南]][[安阳市|安阳]])
|
|
第418行: 第429行:
| 友
| 友
|-
|-
| 薄姑
| [[薄姑]]
| 商朝
| 商朝
| 殷之东
| 殷之东
第438行: 第449行:
| 时敌时友
| 时敌时友
|-
|-
| 杞
| [[國|杞]]
| 商朝
| 商朝
| 殷之东(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
| 殷之东(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
第603行: 第614行:
| 时敌时友
| 时敌时友
|-
|-
| 崇
| [[國|崇]]
| 商朝
| 商朝
| 殷之西(今陕西省[[西安市]])
| 殷之西(今陕西省[[西安市]])
第618行: 第629行:
| 友
| 友
|}
|}

== 参阅 ==

* [[诸侯]]
* [[夏朝]]
* [[商朝]]


== 注释 ==
== 注释 ==
{{NoteFoot}}
{{noteGF}}


== 参考书目 ==
== 参考资料 ==
{{Reflist|refs=
{{refGF|1=
<ref name="论纲">{{Cite book|title=《商代史论纲》|author=《商代史》课题组、[[宋镇豪]]|publisher=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date=2011年7月|pages=第270—276页|language=zh-cn|isbn=978-7-5004-8928-3}}</ref>
<ref name="论纲">{{Cite book|title=《商代史论纲》|author=《商代史》课题组、[[宋镇豪]]|publisher=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date=2011年7月|pages=第270—276页|language=zh-cn|isbn=978-7-5004-8928-3}}</ref>
}}
}}

== 参考资料 ==
{{RefFoot}}


{{中國古代及當代兩岸四地行政區劃}}
{{中國古代及當代兩岸四地行政區劃}}

2024年6月24日 (一) 05:07的版本

方国方国部落是指中国历史上古先秦早期时的诸侯部族国家,现今学者对其认识主要来源于商朝晚期的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卜辞,卜文中多以“某方”的形式称呼这些部落国家,所以称作“方国”。“方国”一词最初由孙诒让在《契文举例》中提出。《周易·既济》篇载,“方,国也”,意思是“方”便是“所有的国”,甲骨文中称为“多方”。在甲骨卜辞中,有称为“某方”的国,又有不称“某方”的国。

中国早期历史的政治形态主要是由地方自治部落政体组成的松散的邦国联盟邦联),其中实力较强的大国因为有能力对周边国家投射威慑力和影响力而常常被推举为宗主,其中影响力足以压倒所有对手的宗主国则称为共主,受其政治势力支配的连贯时期则称为朝代。狭义上的方国仅包含那些史书中点名称为“某方”的国,而广义上包括所有与共主王朝共存的国[參⁠ 1]:270。多数方国规模较小,仅仅是一些原始的氏族部落,但还有少数方国规模较大,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国家机构,如土方羌方周方等大的方国甚至达到了能与当时中原共主王朝平等抗衡的规模。目前可辨别的方国有150余个,使用的名称是商部落给这些方国附上的他称,其中与商部落敌对的方国的名称多为贬称,而与商部落友好的方国的名称多为中性名称[參⁠ 2]

判断甲骨卜辞中的国名是否属于广义的方国主要根据以下8种标准:[參⁠ 1]:270—271

  1. 甲骨文中称方的,“某方”、“方某”;
  2. 甲骨文中称爵的,“某侯”、“侯某”、“某白[註⁠ 1]”、“白某[註⁠ 2]”、“某子”、“子某”;
  3. 甲骨文中称子的[註⁠ 3],“某子”、“子某”;
  4. 甲骨文中记载与殷商发生过大规模战争的;
  5. 甲骨文中称王的,“某王”;
  6. 甲骨文中记载的国名与考古材料对证的;
  7. 甲骨文中记载的国名与西周金文等早期传世文献对证的;
  8. 另外增加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中记载叛商后被周文王平服的九国。

图库

方国列表

方国名称 大概兴亡时代 大概地理位置 与殷商的敌友关系
商方 夏朝商朝 殷墟“大邑商”(今河南安阳
子方 夏朝、商朝 殷之近郊(今河南商丘 时敌时友
土方 商朝早中期,被武丁征服 殷之西北,𢀛方之东(今山西汾河流域)
𢀛方 商朝,至祖庚时期 殷之西北,土方之西(今陕西北部,晋陕高原) 时敌时友
鬼方 商朝 殷之西北(今山西中部、陕西北部,晋陕高原)
羌方 商朝 殷之西北(今陕西、甘肃一带,晋陕高原) 时敌时友
北羌 商朝 殷之西北,羌方之北 时敌时友
人方 商朝 殷之东南,东海之滨(今淮河流域以及山东半岛黄海之滨,安徽北部、山东南部) 时敌时友
周方1(姬周) 商朝中晚期,帝辛时灭商朝,成立周朝 殷之西,周原(今陕西宝鸡岐山 时敌时友
周方2(妘周) 商朝 时敌时友
唐方 商朝 殷之西北
井方 商朝 殷之西北(今河北省邢台市,周时为邢国
林方 商朝 殷之东(淮河以南) 时敌时友
兴方 商朝 不详 时敌时友
马方 商朝 殷之西(今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
豕方 商朝
危方 商朝 时敌时友
盂方1 商朝 殷之东
东盂方 商朝 时敌时友
西盂方 商朝 时敌时友
沚方 商朝 殷之西(晋陕高原) 时敌时友
旁方 商朝 殷之东(今山东省曲阜市) 时敌时友
戈方 商朝 殷之西(今山西省南部)
木方 商朝
巴方 商朝 殷之西(晋陕高原)
亘方 商朝 殷之西(晋陕高原) 时敌时友
龙方 商朝 殷之西(晋陕高原) 时敌时友
基方 商朝 殷之西(今山西省临汾市蒲县
湔方 商朝 殷之西(晋陕高原)
亞方 商朝 殷之西(今河南省济源市
祭方 商朝 殷之西,位于商周之间 时敌时友
示方 商朝
髳方 商朝
召方 商朝 殷之西(晋陕高原) 时敌时友
印方 商朝
虎方 商朝
微方 商朝
息方 商朝 殷之南(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
眣方 商朝
止方 商朝
尹方 商朝
步方 商朝
歸方 商朝 殷之南(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
曾方 商朝
祝方 商朝
弄方 商朝
吹方 商朝
屮方(艸方?) 商朝
(月丮)方 商朝
商朝 殷之西,晋陕高原
商朝
㠱方 商朝 殷之北(今北京市、河北省东北部至辽宁省西部一带)
商朝
商朝
方(古方?) 商朝
商朝 殷之西(晋陕高原) 时敌时友
商朝
下危 商朝 殷之北
商朝 殷之南(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原武镇西北)
商朝 殷之南(今河南省原阳县)
商朝 殷之南(今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与陕西省安康市之间)
雀方 商朝 殷之南(今江西省鄱阳湖地区)
矢方 商朝 不详
商朝 不详
商朝 不详
竹方 商朝 殷之北(以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为中心地区,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角)
商朝 殷之东(今河南省永城市南部、安徽省宿州市西北)
商朝 殷之东(今河南省永城市)
商朝 殷之东(今河南省永城市)
侁(姺) 商朝 殷之东(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
商朝 殷之东(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
商朝 殷之东
商朝 殷之东
商朝 殷之东(今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
商朝 殷之东(今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
商朝 殷之东(今山东省滕州市
商朝 殷之东(今山东省滕州市) 时敌时友
1 商朝 殷之东 时敌时友
商朝 殷之东
薄姑 商朝 殷之东
鬱方 商朝 不详
宣方 商朝 不详
羞方 商朝 殷之西(晋陕高原) 时敌时友
商朝 殷之东(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
商朝 殷之北(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
商朝 殷之南
商朝 殷之西(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
商朝 殷之西 时敌时友
商朝 殷之西(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
商朝 殷之西
商朝 殷之西(晋陕高原) 时敌时友
商朝 殷之西(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
商朝 殷之西
上丝 商朝 殷之西
商朝 殷之西
商朝 殷之西
商朝 殷之西
商朝 殷之西
商朝 殷之西
商朝 殷之西
商朝 殷之西
商朝 殷之西(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
商朝 殷之西
商朝 殷之西
商朝 殷之西(晋陕高原) 时敌时友
商朝 殷之西(晋陕高原) 时敌时友
商朝 殷之西
商朝 殷之西(今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
商朝 殷之西(今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
商朝 殷之西
2 商朝 殷之西(今陕西省沣河以西)
商朝 殷之西(今陕西省沣河以东) 时敌时友
商朝 殷之西(今河南省新郑市)
盂方2 商朝 殷之西(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西北)
鹿 商朝 殷之西(今河南省洛阳市嵩县 时敌时友
商朝 殷之西(今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 时敌时友
商朝 殷之西(今陕西省西安市 时敌时友
密须 商朝 殷之西(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 时敌时友
商朝 不详

注释

    註:

  1. ^ 即“某伯”。
  2. ^ 即“伯某”。
  3. ^ 可指“王子”、“族长”或“子爵”。

参考资料

    參:

  1. ^ 1.0 1.1 《商代史》课题组、宋镇豪. 《商代史论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7月: 第270—276页. ISBN 978-7-5004-8928-3 (中文(中国大陆)). 
  2. ^ 赵诚. 《甲骨文与商代文化》.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年1月: 第1—17页. ISBN 7-205-04151-1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