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脚贸易」:修訂間差異
小 使用HotCat已添加Category:东南亚历史 |
内容扩充 標籤:移除或更換文件 2017 原始碼編輯 |
||
第1行: | 第1行: | ||
'''港脚商人'''({{lang-en|Country merchant}})是英国人借以指代在亚洲从事区间贸易商人的历史名词,也包括[[英属印度]]等地的商人。 |
|||
⚫ | |||
== 词源 == |
|||
⚫ | 所谓“港脚”并非地名,而是英语中“Country”一词的音译,这里的“Country”指的是港脚贸易所用的船只只会在亚洲内部航行。<ref>{{Cite web|title=Project MUSE - The Private Side of the Canton Trade, 1700–1840|url=https://muse.jhu.edu/pub/175/edited_volume/chapter/2387080|website=muse.jhu.edu|language=en|access-date=2024-03-13}}</ref>“港脚贸易”最初指代印度和邻近口岸之间的贸易,后来特指广州和印度之间的贸易。清朝人并不知道“港脚”的实际含义,往往穿凿附会。例如[[广州十三行|十三行]]行商误传“港脚”为东印度的某个国家,乃至于代指[[孟买]]、[[帕西人]],而曾任[[兩廣總督|两广总督]]的[[鄧廷楨|邓廷桢]]则意识到“(英国)联属之地十数国,皆称港脚”,林则徐则进一步明确“港脚地名……皆为英吉利所属之港口”,所谓港脚商人主要都是来华的英属印度商人。<ref name="mlp2003">{{Cite book|title=晚清帝国视野下的英国:以嘉庆道光两朝为中心|last=马廉颇|publisher=人民出版社|year=2003|location=北京|ref=harv}}</ref>{{rp|85-87}} |
||
== 历史 == |
|||
17世纪起,英国东印度公司就获得了在印度、东南亚、日本和中国等地垄断贸易的权利,但是仍有许多投机商人铤而走险,在没有取得东印度公司授权的情况下从事亚洲各地的贸易,这些人也就是最初的港脚商人。1813年东印度公司法案之前,东印度公司独占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全部贸易,因此港脚商人在当时并不兴盛。1813年东印度公司法案规定东印度公司仅保留在华贸易特权,东印度公司以外的商人还不能合法地到中国贸易,因此许多港脚商人从中国走私商品到印度,之后合法地转运欧洲。1819年[[新加坡開埠|新加坡开埠]]之后,港脚商人只要在新加坡中转过后就可以合法地将货物运往欧洲,导致东印度公司的贸易特权名存实亡。随着港脚商人势力越发壮大,在其支持下,英国国会最终颁布1834年东印度公司法案,废除了东印度公司的全部贸易特权。<ref>{{Cite web|title=我读丨三个“史密斯先生”与18世纪英帝国的全球扩张|url=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810054|website=m.thepaper.cn|access-date=2024-03-13}}</ref> |
17世纪起,英国东印度公司就获得了在印度、东南亚、日本和中国等地垄断贸易的权利,但是仍有许多投机商人铤而走险,在没有取得东印度公司授权的情况下从事亚洲各地的贸易,这些人也就是最初的港脚商人。1813年东印度公司法案之前,东印度公司独占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全部贸易,因此港脚商人在当时并不兴盛。1813年东印度公司法案规定东印度公司仅保留在华贸易特权,东印度公司以外的商人还不能合法地到中国贸易,因此许多港脚商人从中国走私商品到印度,之后合法地转运欧洲。1819年[[新加坡開埠|新加坡开埠]]之后,港脚商人只要在新加坡中转过后就可以合法地将货物运往欧洲,导致东印度公司的贸易特权名存实亡。随着港脚商人势力越发壮大,在其支持下,英国国会最终颁布1834年东印度公司法案,废除了东印度公司的全部贸易特权。<ref>{{Cite web|title=我读丨三个“史密斯先生”与18世纪英帝国的全球扩张|url=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810054|website=m.thepaper.cn|access-date=2024-03-13}}</ref> |
||
港脚商人在清朝鸦片贸易以及[[鸦片战争]]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然而港脚商人并非在一开始就从事鸦片投机。由于中英间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东印度公司无法单独填补流失到中国的金银,因此索性将向中国销售商品的责任转移给港脚商人,自己独享进口茶叶的暴利,港脚商人便利用印度特有的商品——主要为棉花和鸦片从事中印之间的贸易。在1798年,东印度公司从印度送往中国的货品就没有一件在公司名下,可以说港脚商人几乎占据了对华出口市场,而公司在印度具有棉布和鸦片的专卖权,转过来为公司购买茶叶提供了资金。随着棉花市场走跌,向中国贸易棉花逐渐变得无利可图,从1820年开始港脚商人逐渐转向了非法的鸦片贸易,并开始试图以自由贸易之名推翻东印度公司的枷锁。由于来自英国的港脚商人往往存在地域和亲缘的纽带,这些人往往来自英国北方(尤其是[[蘇格蘭|苏格兰]]),以家族为单位经营,因此在英国国内政治中也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ref name="greenberg1964">{{Cite book|title=British Trade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 1800-1834|last=Greenberg|first=Micheal|publisher=商务印书馆|year=1964|location=北京|trans-title=鸦片战爭前中英通商史|translator-last=康成|origyear=1951|unified=11017·94|ref=harv}}</ref> |
|||
该名称年代久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不再使用。通常以英国人为老板,华人及印度人为跟班。很多英国国会议员就是老板,但是虽然国会议员是老板,却并不一定就主要从事鸦片贸易,这里面的问题比较复杂,因为当时英国最大的产业和诞生老板最多的行业是[[纺织业]],而且本身英国政府、国内老板、商会作为一个整体和[[东印度公司]]有深刻的矛盾,可以参见[[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的英国崛起之路研究。英国需要从中国向英国本土运送茶叶、中国古代文物、珠宝、白银。在鸦片贸易中另有来自印度而非英格兰的[[帕西人#在华帕西人|帕西人]]值得注意。[[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在[[革命的年代]]中称为“西方商人。<ref>中信出版社2017年8月第二版《革命的年代》第42页</ref>” |
|||
主要私有从事鸦片贸易的港脚公司包括: |
|||
*[[怡和洋行]](怡和控股有限公司) [[威廉·渣甸]],[[罗斯柴尔德家族]]?,[[詹姆士·马地臣]],具体财务关系待研究。在[[虎门销烟]]中,怡和洋行上缴鸦片7000箱。<ref name="牟安世">牟安世 《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第124页</ref> |
|||
[[File:Tcitp d219 old premises of jardine matheson and co.jpg|替代=|缩略图|150x150像素|早期怡和洋行总部渣甸大厦]] |
|||
[[File:HK Jardine House.jpg|thumb|150px|right|怡和洋行总部大厦]] |
|||
*[[宝顺洋行]] [[颠地]],在虎门销烟中,宝顺洋行上缴鸦片1700箱。<ref name="牟安世"/> |
|||
[[File:Dent building 1869.jpg|thumb|150px|right|1869年宝顺洋行总部大楼]] |
|||
*[[旗昌洋行]] [[塞缪尔·罗素]]?,[[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的外祖父小沃伦·德拉诺(Warren Delano, Jr.)曾担任旗昌洋行高级管理人员。在虎门销烟中,旗昌洋行上缴鸦片1540箱。<ref name="牟安世"/> |
|||
*伦敦东印度中国协会(London East India and China Association) |
|||
*曼彻斯特商会{{Citation needed|time=2020-01-15T13:26:49+00:00}} |
|||
*[[两广总督]][[邓廷桢]]儿子本身就是大鸦片商人。<ref>卫三畏:《中国总论》</ref> |
|||
==參考== |
==參考== |
||
{{reflist}} |
{{reflist}} |
||
== 外部連結 == |
== 外部連結 == |
||
* [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id=-osBSGgcz0UC&pg=PA71&lpg=PA71&dq=%22%E6%B8%AF%E8%84%9A%E5%95%86%E4%BA%BA%22&source=bl&ots=dRAP0437IT&sig=YnZwaM37d3hQIqhrhgGJv9qCwhQ&hl=en&sa=X&ei=Yml8UqDcLO-ViAfNlIDIAQ&ved=0CGUQ6AEwBg#v=onepage&q=%22%E6%B8%AF%E8%84%9A%E5%95%86%E4%BA%BA%22&f=false 清代的國際貿易: 白銀流入、貨幣危機和晚清工業化] |
* [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id=-osBSGgcz0UC&pg=PA71&lpg=PA71&dq=%22%E6%B8%AF%E8%84%9A%E5%95%86%E4%BA%BA%22&source=bl&ots=dRAP0437IT&sig=YnZwaM37d3hQIqhrhgGJv9qCwhQ&hl=en&sa=X&ei=Yml8UqDcLO-ViAfNlIDIAQ&ved=0CGUQ6AEwBg#v=onepage&q=%22%E6%B8%AF%E8%84%9A%E5%95%86%E4%BA%BA%22&f=false 清代的國際貿易: 白銀流入、貨幣危機和晚清工業化] |
||
*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HNDS501.010.htm 试论清嘉道年间鸦片走私中的港脚商人] {{Wayback|url=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HNDS501.010.htm |date=20160408095504 }} |
*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HNDS501.010.htm 试论清嘉道年间鸦片走私中的港脚商人] {{Wayback|url=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HNDS501.010.htm |date=20160408095504 }} |
於 2024年3月13日 (三) 18:27 的修訂
港腳商人(英語:Country merchant)是英國人藉以指代在亞洲從事區間貿易商人的歷史名詞,也包括英屬印度等地的商人。
詞源
所謂「港腳」並非地名,而是英語中「Country」一詞的音譯,這裡的「Country」指的是港腳貿易所用的船隻只會在亞洲內部航行。[1]「港腳貿易」最初指代印度和鄰近口岸之間的貿易,後來特指廣州和印度之間的貿易。清朝人並不知道「港腳」的實際含義,往往穿鑿附會。例如十三行行商誤傳「港腳」為東印度的某個國家,乃至於代指孟買、帕西人,而曾任兩廣總督的鄧廷楨則意識到「(英國)聯屬之地十數國,皆稱港腳」,林則徐則進一步明確「港腳地名……皆為英吉利所屬之港口」,所謂港腳商人主要都是來華的英屬印度商人。[2]:85-87
歷史
17世紀起,英國東印度公司就獲得了在印度、東南亞、日本和中國等地壟斷貿易的權利,但是仍有許多投機商人鋌而走險,在沒有取得東印度公司授權的情況下從事亞洲各地的貿易,這些人也就是最初的港腳商人。1813年東印度公司法案之前,東印度公司獨占中國和英國之間的全部貿易,因此港腳商人在當時並不興盛。1813年東印度公司法案規定東印度公司僅保留在華貿易特權,東印度公司以外的商人還不能合法地到中國貿易,因此許多港腳商人從中國走私商品到印度,之後合法地轉運歐洲。1819年新加坡開埠之後,港腳商人只要在新加坡中轉過後就可以合法地將貨物運往歐洲,導致東印度公司的貿易特權名存實亡。隨着港腳商人勢力越發壯大,在其支持下,英國國會最終頒布1834年東印度公司法案,廢除了東印度公司的全部貿易特權。[3]
港腳商人在清朝鴉片貿易以及鴉片戰爭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然而港腳商人並非在一開始就從事鴉片投機。由於中英間存在巨大的貿易逆差,東印度公司無法單獨填補流失到中國的金銀,因此索性將向中國銷售商品的責任轉移給港腳商人,自己獨享進口茶葉的暴利,港腳商人便利用印度特有的商品——主要為棉花和鴉片從事中印之間的貿易。在1798年,東印度公司從印度送往中國的貨品就沒有一件在公司名下,可以說港腳商人幾乎占據了對華出口市場,而公司在印度具有棉布和鴉片的專賣權,轉過來為公司購買茶葉提供了資金。隨着棉花市場走跌,向中國貿易棉花逐漸變得無利可圖,從1820年開始港腳商人逐漸轉向了非法的鴉片貿易,並開始試圖以自由貿易之名推翻東印度公司的枷鎖。由於來自英國的港腳商人往往存在地域和親緣的紐帶,這些人往往來自英國北方(尤其是蘇格蘭),以家族為單位經營,因此在英國國內政治中也發揮着極大的影響力。[4]
參考
- ^ Project MUSE - The Private Side of the Canton Trade, 1700–1840. muse.jhu.edu. [2024-03-13] (英語).
- ^ 馬廉頗. 晚清帝国视野下的英国:以嘉庆道光两朝为中心.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 ^ 我读丨三个“史密斯先生”与18世纪英帝国的全球扩张. m.thepaper.cn. [2024-03-13].
- ^ Greenberg, Micheal. British Trade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 1800-1834 [鴉片戰爭前中英通商史]. 由康成翻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64 [1951]. CSBN 1101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