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运河

大运河河段

江南运河,又称江南河,是中国京杭大运河长江以南的一段,又分为苏南运河和浙北运河两段。沟通长江、钱塘江太湖平原诸水系,是这一地区重要的水运通道。江南人民俗称江南运河为“官塘河”、“官河”或“官塘”。

运河河道

编辑
 
江南运河浙江省部分

运河长约330公里,北起镇江,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嘉兴桐乡杭州。运河北接长江,南接钱塘江,和丹金溧漕河、锡溧漕河、锡澄运河、望虞河、浏河吴淞江、太浦河、吴兴塘、平湖塘、华亭塘、杭甬运河等运河相连接,是江南河运的主干道。运河在吴江平望镇以南分成三道[1]:去往嘉兴的一道称为古运河,以嘉兴护城河为主线,北接前往苏州的苏州塘(或称苏嘉运河),西转杭州塘,又有故道至海宁盐官古城转上塘河,塘河河网交织;直接去往杭州的一道由元末军阀张士诚开凿;去往湖州的一道称为吴兴塘,即今天的湖嘉申航道頔塘河道,向南有多条塘路可达杭州。

历史

编辑

早在春秋時的吳國,即以都城吳(今蘇州)為中心,在太湖平原鑿了許多條運河,其中最早的要属泰伯渎,连接了今天的苏州、无锡两地。历代修筑乃通长江,明以后常称常州府河。

吴越争霸时期,吴国为运粮通过连接自然水道的方式把运河南展至錢塘江,越王勾践灭吴后改建为吴陵道[2][3][4]秦始皇灭六国后,为东巡会稽,在春秋古运河的基础上建成北起丹徒(治所在今镇江东南丹徒镇),中经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南到钱塘(今杭州)的水道,名曰陵水道[2]三国孙吴时代,孙吴政权为了沟通建业城太湖平原而开凿江南运河。以后历朝历代又不断加强,东晋时又多次对此水道加以疏浚整修。

隋朝时,隋煬帝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凿连通南北的大运河。在先后开凿通济渠、疏通邗沟、开凿永济渠之后,隋煬帝大業六年(610年)下旨疏凿和拓宽长江以南的运河古道,连接京口(今镇江)和餘杭(今杭州),将舊有运河连接拓宽,截弯取直[5]。至唐代基本形成现在的格局。

资治通鉴·隋纪五》記載:“大業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餘里,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並置驛宮、草頓,欲東巡會稽。”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王志艳. 地理百科知识博览·我的第一本百科书.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 ISBN 9787201079677. 
  2. ^ 2.0 2.1 嘉兴人工古水道与城市的初步形成. www.mj.org.cn. [2018-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1). 
  3. ^ 嘉兴市档案史志网. www.jxdasz.com. [2018-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2). 
  4. ^ 大运河(海宁段)与长安闸·海宁日报. hnrb.zjol.com.cn. [2018-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9). 
  5. ^ 大运河嘉兴段概况. www.jiaxing.gov.cn. [2018-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1).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