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主义

哲学理论

柏拉图主义(英语:Platonism),指的是柏拉图的哲学,以及由柏拉图产生的哲学系统(当代的柏拉图主义者并不必然完全接受柏拉图的学说)。[1] 柏拉图主义影响深远,尤其对西方哲学更是如此。

柏拉图头像,罗马赝品。柏拉图死后原品曾在柏拉图学院中展出。

柏拉图主义的核心是:承认抽象对象的存在(existence of abstract objects)。抽象对象并不依赖于时间和空间而存在,因此既非物理的,又非心灵的,而是存在于第三个地方。柏拉图主义的对立面是唯名论[1] 柏拉图主义的可以应用于:性质类型命题意义英语Meaning (philosophy of language)数字集合真值等等(参见抽象对象理论)。柏拉图主义有些相关概念需要区分:哲学家承认抽象对象存在的,有时候称他们为“柏拉图主义者”;不承认的,有时候称作“唯名论者”。“柏拉图主义”和“唯名论”两个词,在哲学史中另有意义,与“抽象对象”无关,因此它们和本条目所说的当代的柏拉图主义(platonism,小写p)、当代的唯名论不同。[2]  

下面简柏拉图主义的发展历史,从狭义的柏拉图主义,到中期柏拉图主义英语middle platonism,再到新柏拉图主义等。

在更窄的意义下,柏拉图主义也可以指柏拉图实在论的学说。柏拉图主义,在这个意义下,它的核心概念(对理型论很重要)是对这两者的区分:可感知但不能认识的实在性(与赫拉克利特的变化(flux)相关,科学研究这种实在性),与不可感知却可以认识的实在性(与巴门尼德永恒的存在相关联,数学研究这种实在性)。几何学是柏拉图的主要动力,因为他受到了毕达哥拉斯的影响。理念(Forms)在柏拉图的一些对话集中得到详细阐释,如《斐多篇》《会饮篇》《理想国》等。柏拉图认为,日常世界中有对象,理念就是它们的诸原型,而日常对象则是理念的不完美复制品。批判这个理论,最著名的当属亚里士多德,其三人论证英语Third man argument在古代格外出彩。

《理想国》中,最高理念等同为善的理念英语Form of the Good,亦都是其他诸多理念的来源。这些都是可以推理得知的。《智者篇》,理想国之后的这一著作,理念如存在、等同、差异(being, sameness and difference)位于最基本的诸“Great Kinds”之中。柏拉图建立了柏拉图学院,然后,前3世纪阿尔克西拉乌斯采用学院怀疑主义,成为整个学院的核心教条,直到公元前90年阿什凯隆的安条克加入了斯多葛主义元素,拒绝怀疑主义,因而诞生了所谓中期柏拉图主义英语Middle Platonism

公元3世纪,普罗提诺又在柏拉图主义里,加入了神秘主义元素,建立新柏拉图主义,认为最高存在(summit of existence)是一,或是善,是万物之源。通过美德和沉思,灵魂会有能力使灵魂自身与一达到统一。许多柏拉图主义的概念,在这个时候被基督教教会采用,将柏拉图的理念理解为上帝的思想(这个立场也叫做神圣概念论英语divine conceptualism,divine conceptualism)。新柏拉图主义,因此在西方深刻影响了基督教神秘主义。当然,造成这种影响,归因于那些基督徒们,如圣奥古斯汀教会圣师,他们自己又深受普罗提诺的《九章集英语Enneads[3]影响。而普洛丁本人,因而是整个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奠基人。[4][5][6][7][8][9]

柏拉图的柏拉图主义

编辑
 
柏拉图,手握其作蒂迈欧篇

柏拉图主义最初的概念是理型论。真正存在的是理念,是永恒、不变、完美的东西,而由此产生的诸多对象则是不完美的复制品。[10] 理念的数量,是由普遍概念的数量定义的。[10] 下面的对话来自柏拉图中期的代表作,关涉形而上学和认识论:

[苏格拉底:] “既然美好之物是丑陋之物的对立面,它们俩是一对儿。”

[格劳孔:] “当然了。”
“既然它们是个双数,那么各自就是个单数。”
“我也这样想。”
“我们可以同样说别的相反的东西,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以及其他类似的理念。这个说法作如下表述也能成立:就它们本身而言,各自为一,但由于它们和行动及物体相结合,它们彼此互相结合却又显得无处不是多。”
“你说得对”
“那么,我这里一定要画一条线,把两种人分开来。在那一边是你说过的看戏迷、艺术迷、爱干实务的人;在这一边是我们所讨论的这种人。只有这边的这些人才配叫做哲学家。”
“啥意思?”
“一种人是声色爱好者,喜欢美的声调、美的色彩、美的形状以及一切由此组成的艺术作品。但是他们的思想并不能认识和喜爱美本身。”
“确实如此。”
“另一种人能够理解美本身,就美本身领会到美本身,这种人不是很少吗?”
“很少,很少。”
“那么,一个人能够认识许多美的东西,却不能认识美本身,别人引导他去认识美本身,他还总跟不上——你认为这种人的一生是如在梦中呢,还是清醒的呢?请你想想看,一个人无论睡着还是醒着,他把相似的东西当成了事物本身,他还不相当于在梦里吗?
“我当然要说,他的一生在梦中。”
“好,再说相反的另一种人,这种人认识美本身,能够分别美本身和包括美本身在内的许多具体的东西,又不把美本身与含有美的许多个别东西彼此混淆,这个人的一生,据你看来,是清醒的呢,还是在梦中呢?
“他是完全清醒的。”

(《理想国》 Bk. V, 475e-476d)

理想国》第六卷把最高理念等同为善的理念英语Form of the Good,作为一切其他理念的来源,并认为,作为其他理念而存在和知道其他理念是依据条件而存在的(contingent on)。从感觉印象而来的概念永远不可能给我们真正的关于存在者的知识,例如理念的知识。[10] 摈弃感觉带来的诸多麻烦和干扰,只有用灵魂自身的活动,也就是理智,才能真正把握存在者的知识。[10] 辩证方法在理智过程中作为工具,能够引领我们获取理念的知识,最终理解最高的善的理念,所以辩证法是第一科学。[10] 之后的新柏拉图主义普罗提诺创立,将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善的理念,等同于所谓超越的绝对的一,正如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的第一假设那样(137c-142a)。

柏拉图主义伦理学,基于善的理念英语Form of the Good美德就是知识,是对善的理念的认知。[10] 而且,在这个认知中,灵魂的三个部分,理性、精神、欲望(reason, spirit, and appetite),都分有善的理念,就有了三种美德:智慧、勇气、中庸适度(Wisdom, Courage, and Moderation)。[10] 它们与其他美德相联系,如正义。这样,灵魂的每个部分都得以规范限制,从而履行适当的功能。[10]

柏拉图主义对西方哲学影响深远。例如,对《蒂迈欧篇》的不同解释中,[11] 例如亚里士多德主义,设定了一个永恒的宇宙,与犹太教的说法不同,犹太教传统中,宇宙在历史中被创造,有连续的历史记录。和亚里士多德主义不同,柏拉图主义认为理念英语Platonic idealism是比物质优先的,同样灵魂人的肉体优先。许多柏拉图的概念在基督教中有重要作用。[12]

历史

编辑

古代哲学

编辑

柏拉图学院

编辑
 
柏拉图学院在雅典的位置

柏拉图主义最早由柏拉图创立,对苏格拉底的描写中阐发了他自己的学说,但也有可能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一致,因为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在学院授课。柏拉图死后,学院继续存在,经历了三个时期:早期、中期和晚期学院(the Old, Middle, and New Academy)。早期学院的主讲是斯珀西波斯(柏拉图的侄子),他继承柏拉图,成为学院的一把手,直到公元前339年为止。然后是色诺克拉底,前313年为止。他们俩都融合了毕达哥拉斯主义数字的审视,发展了柏拉图的理念论。

学院怀疑主义

编辑

大约在前266年,阿尔克西拉乌斯成了学院的领导。这个阶段,柏拉图主义格外强调怀疑主义。这种怀疑主义的特征是攻击斯多葛主义,攻击真理的确定性以及我们对真理的知识英语katalepsis。晚期学院(新学院)开始于前155年,卡尔内阿德斯作为第四届领导,继承阿尔克西拉乌斯。此时也以怀疑主义为主,否定认识绝对真理的可能性英语acatalepsy阿尔克西拉乌斯卡尔内阿德斯都认为,他们维持了柏拉图原有的信条。

中期柏拉图主义

编辑

大约前90年,阿什凯隆的安条克拒绝了怀疑主义,使得所谓中期柏拉图主义英语Middle Platonism产生。此时,柏拉图主义与一部分逍遥学派的和许多斯多葛主义宗教教义融合。中期柏拉图主义,柏拉图的理念并不是超越的,而是内在于理性的心灵之中的。物理世界,在中期柏拉图主义里,则是生动的、被赋予灵魂的存在,即世界灵魂英语Anima mundi。中期柏拉图主义里,早期显赫一时的是普鲁塔克。柏拉图主义不拘一格的本质在此时得到展示,因为它包含了毕达哥拉斯主义Numenius of Apamea英语Numenius of Apamea)和犹太教哲学斐洛)。

新柏拉图主义

编辑
 
基督教,包括圣徒希波的奥古斯丁,都深深受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

公元3世纪,普罗提诺改动了柏拉图的哲学体系,建立新柏拉图主义,即把中期柏拉图主义与神秘主义融合。最高存在是或者是善,是一切事物的来源。[13] It generates from itself, as if from the reflection of its own being, reason, the 智性, wherein is contained the infinite store of ideas.[13] 所谓世界灵魂英语Anima mundi,作为努斯(心)的复制品,由它产生并包含于其中。[13] 自然因此是一体的,包括了生命和灵魂。灵魂于物质相链接,渴望逃离身体,回归本源。[13] 在美德和哲学思想中,它有能力把自己上升到理性之上,从而进入神魂颠倒的状态(state of ecstasy)。[13] 获取与善的统一,或者说与的统一,是人类的真正功能所在[13]

普罗提诺的教条,支持者波菲利杨布里科斯,发展了在意识上与基督教不同的体系。柏拉图学院在这个时期重新建立,领导者普罗克洛(死于485年),对柏拉图的作品有诸多评价。学院直到罗马查士丁尼一世在529年关闭它为止。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哲学家承认抽象对象存在的,有时叫他们为柏拉图主义者;不承认抽象对象存在的,有时叫他们唯名论者。‘柏拉图主义’和‘唯名论’都有哲学史上的概念,这种语境下,和当代所说‘抽象对象’没有任何关联。注意:当代的柏拉图主义者(modern platonist。小写p以示区分),并不必然接受柏拉图的所有学说,当代的唯名论者(modern nominalists)也并不必然接受中世纪的唯名论学说。(Philosophers who affirm the existence of abstract objects are sometimes called platonists; those who deny their existence are sometimes called nominalists. The terms "platonism" and "nominalism" have established senses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where they denote positions that have little to do with the modern notion of an abstract object. In this connection, it is essential to bear in mind that modern platonists (with a small 'p') need not accept any of the doctrines of Plato, just as modern nominalists need not accept the doctrines of medieval nominalists.)” 抽象对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ideon Rosen,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12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2. ^ 抽象对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ideon Rosen,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12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3. ^ O'Connell SJ, RJ, The Enneads and St Augustine's Vision of Happiness. Vigiliae Christianae 17 (1963) 129-164 (JSTOR)
  4. ^ Pelikan, Jaroslav. The Christian Tradition: A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Doctrine. Vol 1: The Emergence of the Catholic Tradition 100-600; Pelikan, Jaroslav. The Christian Tradition: A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Doctrine. Vol 3: The Growth of Mediaeval Theology 600-1300, section, "The Augustinian Synthesis".
  5. ^ The G. K. Chesterton Collection II [65 Books]. Catholic Way Publishing. 2014 [2020-03-07]. ISBN 9781783792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Plato in some sense anticipated the Catholic realism, as attacked by the heretical nominalism, by insisting on the equally fundamental fact that ideas are realities; that ideas exist just as men exist. 
  6. ^ [[G·K·却斯特顿|]]. St. Thomas Aquinas. Courier Corporation. 2012 [2020-03-07]. ISBN 97804861222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The truth is that the historical Catholic Church began by being Platonist; by being rather too Platonist. 
  7. ^ Peter Stanford英语Peter Stanford. Catholicism: An Introduction: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history,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the Catholic faith. Hachette UK. 2010. ISBN 9781444131031. Both Aristotle and Plato were crucial in shaping Catholic thinking 
  8. ^ Bob Gillespie. Machiavelli and the Mayflower: How to Understand the Europeans. La Rémige SARL. 2009: 14 [2020-03-07]. ISBN 9782953386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Roman Church doctrine is founded on many platforms, such as Plato's concept of the soul and of life after death 
  9. ^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Penguin. 2006 [2020-03-07]. ISBN 97811016626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To the extent that the Catholic Church incorporated Greek philosophy into the structure of its doctrines and dogmatic beliefs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Oskar Seyffert, (1894), Dictionary of Classical Antiquities, page 481
  11. ^ cf. Proclus' commentary on the Timaeus; Cornford 1937
  12. ^ "Platonism." Cross, F. L., ed.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Oskar Seyffert, (1894), Dictionary of Classical Antiquities, page 484

延伸阅读

编辑
  • Ackermann, C. The Christian Element in Plato and the Platonic philosophy. Translated by Asbury Samuel Ralph. Edinburgh: T. & T. Clark, 1861.
  • Cassirer, Ernst. The Platonic Renaissance in England. Translated by James P. Pettegrove. Edinburgh: Nelson, 1953.
  • Kristeller, Paul Oskar, "Renaissance Platonism." In Renaissance Thought: the Classic, Scholastic, and Humanistic Strains. New York: Harper, 1961.
  • Walker, Daniel Pickering. The Ancient Theology: Studies in Christian Platonism from the Fifteenth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y. London: Duckworth, 1972.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