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隴集團: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第7行:
北魏太武皇帝延和年間,為了防禦[[柔然]]入侵,在首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以北的長城沿線(今[[內蒙古]]南部至[[河北省]]北部一線)設置了許多鎮,其中較為重要的是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沃野鎮、懷荒鎮,合稱六鎮,又稱北鎮。北魏朝廷將部分鮮卑貴族遷至六鎮,令他們為鎮民兼武士,鎮民之上設有鎮將,由其總攬當地軍政。當時六鎮地位崇高,身為六鎮之民是相當尊榮的,且擁有仕宦、復除(免除賦役)等特權。
 
然而到了[[孝文帝]]時代,將京都南遷[[洛陽]]使六鎮重要性大不如前;遠在邊境的六鎮之民漢化遲滯,在經濟與文化上逐漸成為弱勢。隨著[[孝文改革]]一系列[[漢化]]政策,六鎮特權被取消,社會階級大幅下降,反受南遷的漢化鮮卑人歧視。朝廷甚至將罪犯發配六鎮為兵,形同流放之地,當地對於改革的反感情緒不斷累積。宣武帝時,六鎮飢荒,終於引爆[[六鎮之亂]],北魏全國陷入嚴重動盪。
 
從這場兵變中獲利的有懷朔鎮出身的鮮卑化[[漢人]][[高歡]]與武川鎮出身的鮮卑人[[宇文泰]],兩人各自擁立皇帝,使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宇文泰將武川人編成禁軍,又創立[[府兵制]],交由同樣出身武川的八位柱國大將軍(簡稱[[八柱國]])和其麾下十二大將軍統領,將西魏政權牢牢掌握在武川人手中。由於西魏政權主要割據關中(今陝西省)、隴西(今甘肅省東南)地區,宇文泰於是奉行[[關中本位政策]],將西遷的鮮卑貴族和原籍山東(今山西、河北、河南)的部分[[山東士族]]改籍關、隴,並重用當地原有士族,逐漸形成一支新的關中士族(以京兆韋氏、河東裴氏、河東柳氏、河東薛氏、弘農楊氏、京兆杜氏為大姓)。八柱國與關中士族,這就是关陇集团的基礎和肇始。八柱國家族跟隨宇文家族對抗東魏、建立[[北周]]取代西魏、滅[[北齊]]統一北方,戰功彪炳。到了唐代,人們仍然津津樂道八柱國家族的榮耀,曰:「今之稱門閥者,咸推八柱國家;當時榮耀,莫與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