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瑜伽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由瑜珈跳轉過嚟)
  想搵古印度哲學派別嘅話,請睇瑜伽派

瑜伽(英文Yoga,梵文同巴利文:योग,拼音yoga)係合一嘅方法,源自古印度,目的係將人帶到超凡入聖嘅境界,調節呼吸冥想體位,達致梵我如一印度敎佛敎耆那敎嘅冥想,都同瑜伽有關。

傳統

[編輯]

瑜伽係用好多唔同嘅方法去練習,並且俾所有 印度宗教 都用。喺 印度教 裏面,嘅練習包括 智慧瑜伽虔誠瑜伽業瑜伽昆達里尼瑜伽哈達瑜伽

耆那教瑜伽

[編輯]

瑜伽喺 耆那教 係一個核心嘅修行。耆那教嘅靈性係基於一個嚴格嘅非暴力守則,叫做 阿希姆沙(包括 素食主義),布施(dāna),相信 三寶,苦行(tapas),例如 斋戒,同埋瑜伽。[1][2] 耆那教嘅瑜伽旨在解脫同淨化自己,擺脫 業力,呢啲業力會束縛靈魂喺 輪迴 裏面。好似瑜伽同 數論派 一樣,耆那教相信有唔同嘅個體靈魂,佢哋俾佢哋自己嘅業力所束縛。[3] 只有減少業力嘅影響,耗盡積累嘅業力,先至可以得到淨化同解脫。[4] 早期嘅耆那教瑜伽似乎分為幾種,包括冥想,棄身 (kāyotsarga),十二種默想,同反思(bhāvanā)。[5]

佛教瑜伽

[編輯]
佛祖喺度打坐
釋迦牟尼斯里蘭卡Gal Vihara 石像打坐
内文:佛教冥想禪定

佛教瑜伽包含好多唔同嘅方法,目標係發展 菩提分法,最終目標係 菩提(覺悟)或者 涅槃(止息),傳統上被視為係永遠終結痛苦()同 輪迴[note 1] 佛教經典 裏面使用咗好多術語去形容精神實踐(praxis),除咗瑜伽,仲有 bhāvanā(「發展」)[note 2]禪定(jhāna/dhyāna)。[note 3]

早期佛教 裏面,瑜伽練習包括:

  • 四種 禪定(四種冥想或者精神吸收),
  • 念住 四法(即 satipatthanas,正念嘅基礎),
  • 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
  • 四無色定(超自然嘅心靈狀態),
  • 四無量心(即 brahmavihārās,四種梵住心境),
  • (觀想,回憶)

呢啲冥想被視為係 八正道一部分,係佛教得道法門嘅指引。

其他宗教中的反應

[編輯]
基督教
[編輯]

有啲基督徒將瑜伽嘅身體動作,脫離印度教精神根源,同埋其他東方靈修嘅元素結合埋祈禱冥想,同埋以耶穌為核心嘅肯定句。[6][7]呢種做法仲包括將動作名稱改為英文(唔再用原來嘅梵文詞彙),放棄涉及印度教嘅咒語,同埋瑜伽嘅哲學;瑜伽被重新框架為基督教嘅一部分。[7] 但呢種做法引來唔同印度教團體指控係文化挪用[7][8]學者對此保持懷疑態度。[9]

過去,羅馬天主教會同其他基督教組織對某啲包含瑜伽同冥想嘅東方及新時代做法表達過關注同反對。[10][11][12]

1989年同2003年,聖職部發佈咗兩份文件:《基督徒冥想的層面》同「對新時代的基督教反思」,對東方同新時代嘅做法大多持批評態度。2003年嘅文件係一本90頁嘅手冊,詳細說明梵蒂岡嘅立場。[13]梵蒂岡警告話,專注於冥想嘅身體層面「可能會變成對身體嘅崇拜」,並且將身體狀態等同於神秘主義「亦可能導致心理失調,有時甚至係道德偏離」。呢種情況被拿嚟同早期基督教對諾斯底派嘅反對作比較,當時教會反對諾斯底派認為救贖唔係通過信仰,而係通過神秘嘅內在知識嚟實現。[6]信件仲提到:「可以睇吓[祈禱]點樣可以透過其他宗教同文化發展出嚟嘅冥想方法嚟豐富」,[14]但強調「必須要有一個適合嘅配合,將[其他方法]嘅祈禱同基督教關於終極實相嘅信仰配合埋一齊」。[6]

有啲[邊個/邊啲?]基要派嘅基督教組織認為瑜伽同佢哋嘅宗教背景唔相容,覺得瑜伽係新時代運動嘅一部分,與基督教唔一致。[15]

伊斯蘭教

[編輯]

十一世紀初嘅波斯學者比魯尼曾經去過印度,喺當地同印度人一齊住咗16年,並喺佢哋嘅幫助之下,將幾本梵文書籍翻譯成阿拉伯文同波斯文,其中一本就係帕坦加利嘅《瑜伽經》[16][17]雖然比魯尼嘅翻譯保留咗帕坦加利瑜伽哲學嘅核心主題,但有啲經文同註釋係為咗同一神教嘅伊斯蘭神學保持一致而重新表述。[16][18]

係20世紀,瑜伽同伊斯蘭教之間嘅關係喺印度次大陸引起咗爭議。某啲穆斯林領袖認為,瑜伽嘅某啲習俗違反伊斯蘭教嘅教義,因為佢哋認為瑜伽包含異教元素,特別係牽涉到偶像崇拜嘅靈修做法。[19]

2015年,印度政府喺國際瑜伽日推動瑜伽成為國民運動之後,有啲伊斯蘭教組織對瑜伽嗰啲涉及宗教元素嘅部分,例如拜日式,提出抗議。伊斯蘭教認為「日拜」呢種動作係對太陽嘅崇拜,違反咗一神教嘅信仰原則,因為穆斯林只應向唯一嘅真主(阿拉)祈禱。[20]

但同時,亦有啲穆斯林支持瑜伽,並且表示,瑜伽嘅身體動作係一種健康嘅運動,唔一定要同宗教掛鈎。有啲穆斯林修行者亦喺身體練習中融入咗伊斯蘭教嘅祈禱,強調瑜伽嘅動作可以係一種純粹嘅身體鍛煉。[21]

睇埋

[編輯]

錄示

[編輯]
  1. 例如,Kamalashila(2003年,第4頁)指出佛教冥想「包括任何以覺悟為最終目標嘅冥想方法」。同樣,Bodhi(1999年)寫:「為咗達到對真理嘅實踐體悟,有必要進行冥想嘅修行……喺咁樣嘅觀照高潮中,心靈之眼……轉向無條件嘅狀態,涅槃……」。 Fischer-Schreiber 等人(1991年,第142頁)提供咗類似但更廣泛嘅定義:「冥想——一個多數宗教實踐嘅總稱,佢哋嘅方法往往好唔同,但都係有同一個目標:令修行者嘅意識進入一個狀態,喺嗰度佢可以經歷『覺悟』、『解脫』、『開悟』。」 Kamalashila(2003年)進一步容許有啲佛教冥想係「比較準備性質」(第4頁)。
  2. 巴利文梵文 詞語 bhāvanā 字面意思係「發展」,就係指「心靈發展」。呢個詞語同「冥想」嘅關聯,見 Epstein(1995年,第105頁);同 Fischer-Schreiber 等人(1991年,第20頁)。 喺 巴利三藏 嘅一篇知名經文入面,喺「大教誡羅睺羅經」(Maha-Rahulovada SuttaMN 62),舍利弗羅睺羅 說(巴利文,根據 VRI, n.d.)): ānāpānassatiṃ, rāhula, bhāvanaṃ bhāvehi. Thanissaro(2006年) 翻譯成:「羅睺羅,修練進行出入息念嘅冥想(bhāvana)。」(根據 Thanissaro,2006年,附註包括括號內巴利文詞語)。
  3. 例如,見 Rhys Davids & Stede(1921–25),條目「jhāna1Thanissaro(1997年);以及,Kapleau(1989年),第385頁,解釋咗「禪」字點解嚟自 梵文「禪那」(dhyāna)。 巴利文學會 秘書 Rupert Gethin 喺描述同時代嘅 沙門 冥想實踐時寫到:「……[T] 有一種冥想同靜修技巧嘅修練,目標係製造出可以稱為『改變意識狀態』嘅效果。喺印度宗教文本技術性嘅詞彙入面,呢啲狀態被稱為『冥想』(梵文dhyāna / 巴利文jhāna)或者『集中』(三摩地),達到呢啲狀態通常被認為係帶俾修行者對世界嘅本質有更深刻嘅知識同體驗。」(Gethin,1998年,第10頁)。


疏仕

[編輯]
  1. Mahapragya, Acharya (2004). "Foreword". Jain Yog. Aadarsh Saahitya Sangh.
  2. Feuerstein 2002, pp. 187, 198.
  3. Tulsi, Acharya (2004). "Blessings". Sambodhi. Aadarsh Saahitya Sangh. OCLC 39811791. 原著喺5 March 2016歸檔.
  4. Feuerstein 2002, pp. 192–193.
  5. Pragya, Samani Pratibha (2017), Prekṣā meditation : history and methods. PhD Thesis,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p. 42.
  6. 6.0 6.1 6.2 Steinfels, Peter (1990年1月7日)。試調和梵蒂岡同東方嘅方式約時報原著喺2009年8月8日歸檔。
  7. 7.0 7.1 7.2 Solomon, Serena (2017年9月5日)。督教瑜伽世界的增長Vice。喺2021年9月3日搵到
  8. Carleton, James (2020)。鎖下嘅精神健康ABC。喺2021年9月3日搵到
  9. Jain, Andrea R. (2015)。伽的銷售:從反文化到流行文化。牛津大學出版社。ISBN 978-0-19-939024-3
  10. Victor L. Simpson (1989)。蒂岡警告勿進行東方冥想盛頓郵報
  11. 蒂岡發出新時代警告。BBC。2003年2月4日。喺2013年8月27日搵到
  12. Teasdale, Wayne (2004)。話中的天主教:跨傳統對話。Rowman & Littlefield。頁 74。ISBN 0-7425-3178-3
  13. 《職業心理學手冊》由 W. Bruce Walsh, Mark Savickas 2005 ISBN 0-8058-4517-8 第358頁
  14. 1989年梵蒂岡致主教有關基督教冥想嘅某些層面嘅信。Ewtn.com。原著喺2010年5月2日歸檔。喺2012年11月28日搵到
  15. Dr Ankerberg, John & Dr Weldon, John, 新時代信仰百科全書,Harvest House Publishers,1996
  16. 16.0 16.1 S Pines and T Gelblum(由阿拉伯文譯成英文,1966年),比魯尼(由梵文譯成阿拉伯文,約1035年),同帕坦加利,比魯尼嘅阿拉伯版本《瑜伽經》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7年3月12日,.,《東方及非洲研究學院學報》,第29卷第2期(1966年),第302–325頁
  17. White 2014, p. [未記頁數].
  18. Philipp Maas(2013),《古典瑜伽哲學簡史》,喺《印度哲學嘅時代劃分與編史》(編輯:Eli Franco),Sammlung de Nobili,維也納,29–49頁。
  19. Hafeez, Mateen (2010年6月8日)。斯林對瑜伽嗰啲印度教元素唔感興趣Times of India。喺2023年4月28日搵到
  20. "Why Indian Muslims are wary of yoga". BBC News. 2015年6月18日. 喺2023年4月28日搵到.{{cite news}}: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21. "Can Yoga and Islam coexist?". Al Jazeera. 2015年7月13日. 喺2023年4月28日搵到.{{cite web}}: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睇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