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學會考
香港中學會考(英文:Hong Kong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Examination,縮寫HKCEE,慣稱CE,亦有用英文舊稱School Cert.;Hong Kong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係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主辦嘅其中一個公開試。考生主要係學校考生,但亦有自修生報考。
因為香港教育改革,香港中學會考已經俾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取代。最後一屆喺2011年搞,呢屆考生只可以以自修生身份報考而唔再開放畀學校考生應考。
歷史
[編輯]喺中學會考開設之前,英文中學嘅公開試都係香港大學舉辦,分別係初級試(Junior Local Examination)、高級試(Senior Local Examination)同埋港大入學試(Matriculation Examination)(後兩者試卷一樣,但要求唔同)。佢哋嘅主要目的係篩選學生入港大,學生報考科目少,未能全面考核中學學業成績,唔係理想嘅中學畢業考試。1932年2月2號,教育局議決設立中學會考,以取代呢三種考試,而中學會考繼續由香港大學主辦。港大嘅全港中學畢業會考(Hong Kong University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1])喺1935年6月首次舉行[2]。呢個中學會考係為英文學校第一班(Class 1)學生而設。[3]會考及格生分為及格(Pass)及優等及格(Honour),及格者獲發會考證書。香港大學又以中學會考作為入學試,錄取成績達到港大各學院要求嘅考生。
皇家視學官賓尼喺1935年發表香港教育報告書,建議學生早一年考會考,令有意考上大學嘅學生,會考後有一年時間預備,又建議應該由負責中學教育者辦理會考。1936年7月13號教育局會議接納建議,以新嘅第二班中學會考取代港大嘅第一班中學會考[4]。於是教育司署由英文學校視學官同埋中學校長組成中學會考委員會(Hong Kong School Certificate Syndicate),舉行香港中學畢業會考(Hong Kong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1937年6月26號首次開考[5][6]。港大亦喺同年舉辦最後一屆第一班中學會考,1938年起,港大自行舉辦入學試,獨立於會考[7]。當時考生大多數係官立或政府津貼英文中學嘅學生,私立英文中學就只有幾間獲准派學生應考[8]。
1942年,因為日本侵佔香港,會考停辦,1946年至復辦。1947年,中學會考委員會公佈,原本準備喺1942年參加會考嘅學生,可以由以前就讀嘅學校報名,以「戰事投考生」(War candidate)資格,參加嗰年七月嘅會考[9]。
1952年,香港中文中學高中畢業會考(Hong Kong Chinese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開始舉行,為中文中學高中三年級學生而設。原本嘅香港中學畢業會考,喺1961年改名為香港英文中學畢業會考(Hong Kong English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10]。
由於中文中學學制由六年制改為五年制,新學制第一屆中五生同埋舊學制最後一屆高中三生,1965年一齊應考中文中學會考。兩批學生考同一試卷,而命題以新舊制都有嘅課程為標準。呢年會考證書只有一種,不過舊制高中三生證書上加印識別,以便直接報讀大學,而新制中五生要讀一年預科至可以升大學[11][12]。中文中學會考中文名冇咗「高中」兩個字,改為香港中文中學畢業會考。
1968年,中英文中學嘅會考分別改名為香港英文中學會考(Hong Kong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Examination (English))同埋香港中文中學會考(Hong Kong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Examination (Chinese)),科目成績只用等級,唔再將等級分為「及格」(合格)、「不及格」(唔合格)等類。以前考生要攞五科「及格」以上至獲發會考證書,重要包括數組科目,未達要求者俗稱「落第生」[13]。落第生冇會考證書,令日後升學求職都有困難,而歷年都有唔少考生落第。(例如1967年英文中學會考,18792名參加考取會考證書嘅考生,有8163名唔合格,佔全體嘅43.4%。[14])有啲考生即使有五科以上合格,甚至有八科合格,但因為未能喺某組科目內取得一科合格,仍然被當作落第[15](當時考生最多可報考九科。)。會考嘅種種問題,令當時公眾對會考存廢作出唔少議論[16][17]。為減輕考生驚「落第」嘅壓力,會考從1968年起改制,取消科目分組制,改為科目獨立制,所有考生都有會考證書[18]。呢個新制度自此一直沿用。
1971年政府公佈將香港英文中學會考委員會同埋香港中文中學會考委員會,合併為香港中學會考委員會,主辦1972年及1973年嘅中英文中學會考,並喺1974年將佢哋合併為香港中學會考(Hong Kong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Examination),考生可以選擇應考英文或中文卷[19]。原本兩個會考嘅科目課程亦逐步劃一。會考合併後,仍然有啲科目課程重未合併,就以課程甲、課程乙分別稱原來中中會考和英中會考課程,課程甲只可以用中文考,課程乙只可以用英文考[20]。由於當時香港中學數學有「舊數」(分為算術、三角、幾何、代數四個獨立範疇嘅傳統課程)同埋「新數」(以現代數學結構同埋概念為基礎嘅改革課程,起源於美國嘅新數學運動。)兩套課程,而兩個會考嘅相應課程去到1975年至合併,因此1974年會考數學科有四個課程:用新數課程嘅課程甲、課程乙,以及用舊數課程嘅同等課程甲、同等課程乙。1976年會考,除咗英文科,所有科目課程合併完成。而英文科就一直保持兩個課程,兩者深淺唔同,直至2007年英文科改革為止。1974年會考亦將原本嘅中國語文科,分拆為中國語文同埋中國文學兩科[21]。當時考生各科應考語言會註明喺會考證書上。後來考試局接受教育統籌委員會建議[22],由1986年會考開始取消註明應考語言。嗰時,會考答案都會登報紙[23]。
1977年,香港考試局(家下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成立,並喺1978年接辦香港中學會考。1983年考生係歷屆之冠,有172,321人報考,其中應屆中五生得9萬左右。呢年考生人數龐大,主因係重考生驟增。香港中文大學當時打算推行「暫取生」措拖,按中學會考成績畀暫取資格。好多學生想藉重考中學會考取得更佳成績,以圖成為暫取生[24][25]。
1980年起,考生可以喺個別科目(主要係數理科)用計數機。考評局准用計數機,會印上「H.K.E.A. APPROVED」或「H.K.E.A.A. APPROVED」標籤。1987年開始,考生可以報考科目由九科增至十科。2007年首次喺中文及英文科,用水平參照評級,取代常模參照評級(拉curve)。
會考通常定喺每年3月至6月舉行,主要科目考試會喺4至5月進行,而5至7月初就舉行中、英文及普通話口試。考試成績一般會喺八月第一或第二個禮拜三公佈(又為配合大學取錄資優生,2006年開始,會考放榜日都定喺大學聯合招生辦法(大學聯招)第一次收生結果公佈後嘅下一個禮拜三)。2007年,香港中學會考提供39個科,考生最多可以報考10科,而大部份日校考生報考6至8科。除咗中文、英文、法文、中國歷史、中國文學、英語文學、普通話、英文文書處理及商業通訊、佛學呢9科外,其餘科目嘅試卷都可以揀用英文或中文考。兩種語言嘅試題、評分要求同埋分級標準相同,應考語言唔會列喺成績通知書同埋考試證書上。
考試用途
[編輯]香港中學會考嘅成績,對考生升學就業都有決定性影響。
預科教育
[編輯]考生憑香港中學會考成績,可以循中六收生程序,入讀官立、政府津貼學校嘅預科課程,又或者直接報名入讀直接資助、私校預科課程。無論揀乜嘢學校,學生都會喺中七參加香港高級程度會考,並以呢兩個考試嘅成績喺大學聯招下申請入讀大學嘅全日制課程,呢個係一般文法中學教育制度下嘅學生入大學嘅途徑。
考生嘅會考成績同埋校內操行係申請預科課程嘅最大考慮。理論上只要「喺嗰屆會考或以前,語文科[26]以外嘅科目攞到唔少過4科合格,或3科合格但5分以上嘅成績」,就可以申請預科學位。每年會考大概有8萬名應屆日校考生、重讀中五嘅考生同埋自修生,當中大概5萬幾人成功考獲上述成績[27],然而,由於中六嘅日校學額大概得3萬個,所以相對嚟講,會考分數偏低,或校內行為有嚴重偏差嘅學生升中六會有困難。雖然每年考獲14分以上嘅應屆考生人數比實際嘅中六學額數目少,但因為個別科目成績、操行、選科及其他因素等,每年有部分考生攞到14分但升唔到預科,佢哋大多會選擇重讀中五或以其他方式進修。另外,除分數以外,學校亦可以自訂個別嘅最低入學條件,最常見係兩科語文及數學科及格,有啲學校亦要求英文科要達到第3等或以上。
喺會考考獲最好六科成績合共14分嘅考生,可以喺中六收生程序嘅第一階段向原校申請升讀中六,若果未能(或者唔打算)喺原校升中六,可以喺第二階段去其他學校申請入讀中六或到各區聯合招生中心申請其他學校嘅中六學位。未能喺第一同埋第二階段取得學位而最好六科成績唔夠14分嘅考生,可以喺往後三個階段去重有學位剩嘅學校申請入讀中六。喺最後一個階段,重未攞到中六學位嘅學生可以參加教育局統一派位,但若果喺最後一個階段前已經冇,或只餘低一間官、津學校有剩餘學位,統一派位程序會取消。去到21世紀因為學位競爭非常激烈,自2006年首次因學額不足取消統一派位以來,只有2007年及2010年實行過統一派位階段。2006年更出現過所有資助學位都滿額嘅狀況。
喺過往中六收生程序嘅最終階段(派位階段),有「符合最低高考資格」同埋「最好6科要8分以上」呢兩個報讀中六課程最低要求存在,令唔少人對中六嘅正式收生要求存在「最好6科8分以上,包括兩科語文科合格」嘅誤解。但實際上,由於語文科合唔合格同教育局成績積點要求冇直接關係,未能喺嗰屆會考完全符合語文科目要求嘅應屆考生唔代表唔可以升讀預科,喺一啲情況下,學校可以收取符合足夠合格科目和分數,但語文科唔合格嘅考生,但因為報考高考同時亦有「應考高考之前一屆嘅會考或以前,兩科語文科攞到合格成績」嘅規定,嗰啲學生要喺下一年會考嘅語文科攞到相應嘅及格成績至可以繼續升讀中七並參加高考。
由於報名參加高考嘅條件唔會因就讀嘅學校改變,直接資助學校同埋私校雖然唔直接參與中六收生程序,但係除咗平均收生分數比官、津學校低啲同埋喺邊個階段都可以收生以外,收取學生嘅基本成績同官、津學校冇太大分別。
大學聯招
[編輯]香港大學同埋香港科技大學都要求考生喺應屆高考前嘅會考考獲至少7科合格,香港中文大學更要求考生喺任何一次會考中考獲最少7科合格(包括兩科語文科)[28]。自2002年考評局喺兩個考試取消一級二等制以後,加上大學減少喺聯招收生嘅比例,會考成績成為高考成績之後,第二重要嘅收生考量。而且部分大學嘅科目,甚至會將會考高考成績比例作四六或五五之分。所以事實上,香港中學會考係大學三年制下,大學入學考試嘅第一階段。
另外,擁有6科最佳積分滿分(即30分),並喺英文科,以及中文/普通話/法文其中一科達4等/C級嘅應屆考生,更可以直接申請香港大學、中文大學以及香港科技大學嘅學士學位課程,並喺讀完中六之後直接入學,唔使參加高級程度會考,即「中六生優先取錄計劃」,俗稱「拔尖計劃」。(但過去亦有出現院校以拔尖計劃以外嘅模式直接取錄符合拔尖計劃條件考生嘅例子。)
會考成績同高級程度會考嘅關係
[編輯]雖然考生未必一定要喺會考中考獲14分(即符合教統局第一階段收生程序資格)至可以升讀預科課程,但事實上,會考考獲13分或以下者,要成功爭取大學學位並唔容易。以2007年會考考獲13分嘅考生為例,佢哋只有大概32.7%可以喺高級程度會考考獲最低大學嘅學位課程入學要求(即中國語文及文化,英語運用,同埋等同兩個高級程度科目合格)[29]。
以下表列考生喺2007年中學會考中考取成績同埋喺2009年考獲大學最低入學要求嘅比率[30]:
2007年會考最好6科積分 | 2009年考獲大學最低入學要求比率 |
---|---|
>20 | 95% |
19 | 82.9% |
18 | 75% |
17 | 70% |
16 | 60.2% |
15 | 52.6% |
14 | 43.6% |
13 | 32.7% |
12 | 22.1% |
11 | 14.2% |
≤10 | 6.6% |
由此可見,即使喺會考攞到14分,可以喺高級程度會考考獲大學最低入學要求亦只得大概四成。而且,考獲最低大學入學要求並唔等於一定會被大學學位課程取錄,實際被大學取錄率更低。而事實上,由於絕大部分科目都會計算會考積分作為大學嘅收生依據(甚至會對重考會考者扣分等),因此會考分數較低嘅考生,有唔少會重讀中五或選擇其他升學途徑。
其他升學
[編輯]學生嘅會考成績,亦可以用嚟申請職業訓練局各院校(例如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又或者其他專上院校開辦嘅文憑/高級文憑、副學士先修班等課程,由於一般成績較好嘅考生大多會選擇修讀預科,所以呢啲課程相對嘅成績要求比預科教育低。但後來因競爭激烈,唔少課程嘅收生分數相對報考高考嘅最低要求為高,甚至出現部分專上院校以資助等手法,招募成績一般能夠升讀預科嘅學生。
掉轉嚟講,會考成績未能取得一定科目合格(一般定義係唔夠5分)嘅考生,亦可以透過報讀毅進計劃等課程,取得類似嘅資歷。
就業及認受性等
[編輯]香港中學會考證書被視為香港中學畢業生揾工嘅正式文件。喺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安排下,英國劍橋大學考試委員(UCLES,University of Cambridge Local Examination Syndicate)承認大部分會考科目嘅成績,喺香港中學會考各科攞到C級或以上,等同英國普通教育文憑海外考試(IGCSE,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合格。然而,喺2007年11月由英國國家學術及專業資歷認可資訊機構(UK NARIC,National Recognition Information Centre for the United Kingdom)發放嘅調查報告指出,香港中學會考若果同英國普通教育文憑海外考試作等級分佈比較,香港中學會考明顯比英國高出一至兩個等級。例如,喺香港中學會考攞到C級嘅考生,喺英國普通教育文憑海外考試極有可能攞到A或B級成績。但報告同時強調呢個結論淨係喺涉及數學及科學範疇嘅科目基本上成立,而喺人文範疇嘅科目香港中學會考並未有較優勝嘅地方。英國文化協會喺收到有關報告後已致函英國各院校有關報告,畀院校適當調節嚟自香港嘅會考生嘅收生準則[31][32]。
一般嚟講,政府機構嘅工作(好似差人)如果規定申請人學歷要「中五程度」,通常都會要求會考攞到最少5科及格,包括中英文達到2級/E級(課程乙)。
科目
[編輯]2007年至2010年香港中學會考提供39科,考生最多可報考10科,而大部份日校考生報考6至8科(1987年或以前,考試局最多畀考生報考9科。)。雖然考試科目眾多,學生選科就受制於個別學校嘅規定。然而,個別學校容許學生以自修方式報考該校冇提供嘅科目。一般嚟講,除咗兩科語文同埋數學外,大部分文法中學一般都只會提供傳統科目畀考生應考(地理、歷史、中國歷史、中國文學、經濟、會計學原理、物理、化學、生物、附加數學、電腦及資訊科技呢11科)。
香港中學會考評審嚴格,大部份科目攞到甲等成績(A Grade)嘅比例會限制喺5%以下,而各等級以金字塔形式評分,去到唔合格等級為止,俗稱「拉曲線」或「拉curve」。所以一般學生喺呢類考試攞到丙等成績(C Grade),成績已經算係中上。
除咗中文、英文、法文、中國歷史、中國文學、英語文學、普通話、英文文書處理及商業通訊同佛學呢9科之外,所有科目都可以揀用英文或中文考。就讀英文中學嘅考生通常會用英文考;中文中學考生會用中文考。不過,應考語言唔一定同學生所就讀係中文定係英文中學有必然關係。換言之,中文中學同埋英文中學嘅學生通常可以自行決定部分科目嘅應考語言。
科目一覽
[編輯]已取消科目
[編輯]- 木工(1992年)
- 針黹/縫紉(1993年,由同年新設嘅「家政(服裝與設計)」取代)
- 縫紉(1993年,由同年新設嘅「家政(服裝與設計)」取代)
- 原本嘅家政科喺1993年改名「家政(膳食、家居與家庭)」。
- 設計與工藝(1994年,由同年新設嘅「設計與科技」代替)
- 德文(2000年)
- 英文速記(2001年)
- 英文打字(2003年,由2002年新設嘅「英文文書處理及商業通訊」代替)
- 金工(2004年)
- 電腦(2005年,同資訊科技科合併為「電腦與資訊科技」)
- 資訊科技(2005年,同電腦科合併為「電腦與資訊科技」)
- 美術(2005年,由同年新設嘅「視覺藝術」代替)
- 陶藝(2007年)
- 工程科學(2007年)(1983年至1991年中文名係「實用科學」,1992年改為呢個名,英文名一路都冇變。)
- 人類生物學(2007年)
- 工業繪圖(2007年)
- 紡織(2007年)
新開設科目
[編輯]以下係2000年後開設嘅會考科目:
- 普通話(2000年)
- 英文文書處理及商業通訊(2002年)
- 科技概論(2002年)
- 圖象傳意(2002年)
- 資訊科技(2002年)
- 設計與科技(另選課程)(2002年)
- 綜合人文(2005年)
- 科學與科技(2005年)
- 電腦與資訊科技(2005年)
- 視覺藝術(2005年)
英國語文科
[編輯]2006年以前,香港中學會考嘅英國語文科,提供兩個課程——課程甲(Syllabus A)同埋課程乙(Syllabus B),源自以前中中會考同埋英中會考嘅英文科課程。課程乙程度較深,成績評級等同GCE O-Level水準。而課程甲主要係畀一啲英文能力較低嘅人報讀,係考評局同埋政府承認嘅成績制度。
喺1998年母語教學制度實施及以前,超過75%應屆考生都報考課程乙嘅考試。但喺1998年後至課程合併前,報考課程甲嘅人數逐年增加,特別係喺2004年以後,大概有3成學生報考易啲嘅課程甲試卷。母語教學制度實施下嘅英文中學都報考課程乙試卷,而中文中學就有各自做法:全部學生都指定應考課程甲/乙,或按學生校內成績決定佢適合應考嘅課程。
喺考評局嘅成績證書背後列明,課程甲嘅C級成績,等同課程乙嘅E級成績(即係降兩級),而政府同埋大部分公營機構都承認呢兩個英文課程嘅成績關係。然而課程甲嘅成績唔銜接GCE O-Level,大部分大學課程同埋部分機構唔承認課程甲嘅成績。而且,喺過去考評局對於應屆高考英語運用科嘅考生成績同佢哋(兩年前)應屆會考成績所比較得出嘅數據,課程甲攞C級以上並喺高考攞到合格嘅比率,遠低過課程乙攞E級並喺高考攞到合格嘅比率[33]。所以雖然社會普遍接受課程甲乙大概有兩個成績等級嘅差距,喺實際英語水平嚟講,兩個課程嘅差距並未能確實反映出嚟。故此,雖然喺教統局計算收生積分同埋考評局報考高考上,課程甲同乙並冇等級差別。然而個別學校可以喺計分嗰時,減去課程甲考生嘅英文科積分,甚至唔取錄呢啲學生。
英文科考試改革
[編輯]2007年英國語文考試形式改革,因為考評局認為課程甲係負面標籤學生嘅英文水平,所以一次廢晒兩個課程,改為統一課程。但為遷就原本只有課程甲水平嘅考生,新課程嘅整體難度比起舊課程略為調低,咁令唔少學校擔心考生嘅英文水平,唔足以應付比會考深好多嘅高考英語運用科,於是將收生要求嘅英文科最低要求,提升至第三,甚至第四級。
會考英國語文科考試改革後,同中國語文科一齊改以水平參照評級。試卷形式亦有所改動。喺新制度下,卷一分A同B兩部分,兩部分主題一致,分別考核學生嘅閱讀同埋寫作能力;卷二考聆聽;卷三就考會話。會話考試有較大改動,分為小組討論(Group Discussion)同個人對答(Individual Response)。小組討論有5分鐘時間準備,比以往兩分鐘多,要閱讀嘅資料亦較多。個人對答就係新環節,要求就先前討論嘅話題,對考官嘅一項提問作出一分鐘回應。校本評核(School-based Assessment)係新項目,學生喺學校要對讀過嘅書或睇過嘅片段或電影等寫報告,以及回答老師嘅提問,老師會就學生嘅表現作出評核,分數佔全科15%。改革後嘅課程會喺新高中考試繼續用。
1996年至2006年(兩課程同形式) | 2007年至2010年 | ||||||
---|---|---|---|---|---|---|---|
試卷 | 時間 | 比重 | 試卷 | 時間 | 比重 | ||
Paper I | Writing | 1個鐘零10分鐘 | 26% | Paper 1A | Reading | 1個鐘 | 20% |
Paper II |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Usage | 個半鐘 | 24% | Paper 1B | Writing | 個半鐘 | 20% |
Paper III | Integrated Listening, Reading and Writing Part A Short Tasks Part B Extended Tasks |
1個鐘零45分鐘 | 32% | Paper 2 | Listening and Integrated Skills | 2個鐘 | 30% |
Paper IV | Oral Part A Role Play Part B Group interaction |
每名考生大概10分鐘 | 18% | Paper 3 | Speaking Part A Group discussion Part B Individual response |
12分鐘 | 15% |
School-based assessment | 15% |
聆聽考試
[編輯]1986年,會考英文科課程甲同埋課程乙首次加入聆聽考試。嗰時聆聽測驗係喺裝有無線感應迴線系統嘅試場舉行,考試局向考生供應聽筒。課程乙嘅考生眾多,有超過十萬人,安裝同埋維修器材要唔少錢,令有器材嘅試場唔夠用。課程乙聆聽考試,因此要連續兩日舉行五節,第一日三節,第二日兩節,試卷亦要設五個版本。各版本間考生整體分數難免有明顯差距,需要進行調整。課程甲因考生人數少,聆聽考試唔使分節[34]。1995年起,課程乙聆聽考試交由電台廣播,考生自備耳筒收音機應試,所有考生可以同一時間考試。咁做亦係要預備1996年英文科嘅新課程,原本嘅聆聽卷改為聆聽、閱讀和寫作綜合卷,唔適宜再採用多種版本[35]。1995年嘅聆聽考試由香港電台第二台、第四台、第五台播放,1996年到2002年由第四台播放,2003年起由第二台播放。1998年起,課程甲聆聽考試亦由電台廣播。但係,每年都有試場出現電台訊號接收不清,招致考生不滿,考評局由2009年開始,喺部份電台接收差嘅試場,安裝紅外線接收系統。
中文科考試改革
[編輯]考評局喺2005年5月宣佈,2007年會考中國語文科評級方法會由以往嘅全常模參照(俗稱「拉曲線」)改為水平參照(但5*級保留常模參照)。考評局取消26篇(因為有啲詩同詞合成1個範文,所以實際上有32篇)範文,畀各間學校老師設計合適學生程度嘅課程。換言之,2006年係最後一年用範文設題考問學生。
2006年以前嘅會考中文科有兩份卷,卷一係作文及語文運用,卷二係閱讀理解和讀本問題,每份卷兩個鐘,各佔總分50%。一般嚟講,因為題數所限,每次考試通常只會揀大概10至15篇範文提問。呢26篇範文由1993年會考開始用,有13篇文言文,13篇語體文。新選入範文嘅〈聽陳蕾士的琴箏〉一詩,接連以各種比喻形容樂曲,考生大多覺得好難理解而叫苦連天,作者黃國彬更曾經因此向考生道歉[36]。而1980年至1992年會考中文科,就設三組課文:共同課文、甲組課文同埋乙組課文。共同課文有9篇文言文,14篇語體文,共23篇;甲組課文有5篇,全部係文言文,乙組課文有7篇,全部係語體文。共同課文必考,甲乙兩組揀一組考。
1993年至2006年會考範文
[編輯]- 以畫為喻(葉紹鈞)
- 曹劌論戰(左傳)
- 花潮(李廣田)
- 敬業與樂業(梁啟超)
- 醉翁亭記(歐陽修)
- 驀然回首(白先勇)
- 前出師表(諸葛亮)
- 新詩三首(也許(聞一多)、 再別康橋(徐志摩)、 聽陳蕾士的琴箏(黃國彬))
- 古詩兩首(將進酒(李白)、 兵車行(杜甫))
- 我看大明湖(梁容若)
- 廉頗藺相如列傳[37](司馬遷)
- 竹林深處人家(黃蒙田)
- 六國論(蘇洵)
- 歸去來辭並序(陶潛)
- 漢字的結構(左民安)
- 請客(王力)
- 齊桓晉文之事章[38](孟子)
- 孔乙己(魯迅)
- 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
- 我和我的唐山 [39](錢鋼)
- 詞四首(念奴嬌(蘇軾)、一剪梅(李清照)、青玉案(辛棄疾)、 揚州慢(姜夔))
- 論仁、論君子[40](論語)
- 范進中舉[41](吳敬梓)
- 弔古戰場文(李華)
- 店舖(西西)
- 庖丁解牛[42](莊子)
1980年至1992年會考範文
[編輯]- 甲、乙組共同課文篇目
- 潮汐和船(秦牧)(自「船是平常不過的東西」至「作為它的腦子和心臟了」)、榕樹的美髯(秦牧)(自「有一些樹木」至「還有甚麼地方不能生長的呢」)
- 我看大明湖(梁容若)
- 醉翁亭記(歐陽修)
- 一個人在途上(郁達夫)
- 畫(蘇雪林)
- 宋明遊記文選:記承天寺夜游(蘇軾)、滿井游記(袁宏道)(自「燕地寒.花朝節後」至「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香山(袁中道)
- 青年和科學(毛子水)
- 新詩三首:也許(聞一多)、再別康橋(徐志摩)、答客問(臧克家)
- 漿聲燈影裏的秦淮河(朱自清)
- 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自「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至「為刎頸之交」)
- 人、物、語言(老舍)
- 第一個半天的工作(茅盾)
- 出師表(諸葛亮)
- 六國論(蘇洵)
- 莊暴見孟子章(孟子)
- 赤壁之戰(資治通鑑)(自「初,魯肅聞劉表卒」至「引軍北還」)
- 讀伊索寓言(錢鍾書)
- 一封談寫作的信(魯迅)
- 散文三試(靳以)(苦痛和快樂、生命與愛、希望的花朵)
- 復多爾袞書(史可法)
- 趙盾諫靈公(左傳)
- 讀書的藝術(林語堂)(自「讀書或書籍的享受」至「還要豐富得多」)
- 日出(曹禺)(第二幕,自「李石清由中門進」至「把黃省三拖下去」)
- 選考甲組課文篇目
- 選考乙組課文篇目
- 山水(李廣田)
- 談描繪(趙友培)
- 翡冷翠山居閒話(徐志摩)
- 牛(沈從文)(自「有這樣事情發生」至「大牛伯牽他的牛回家」)
- 遊戲(曹孚)(自「人類生而有活動的本能」至「是可以被容許的」)
- 范進中舉(儒林外史)(第三回,自「范進進學回家」至「不夠你賞人」)
- 夜(徐訏)
改制後嘅中文科考試,完全模仿會考英文科嘅形式:考生要考五份卷,卷一考核學生嘅閱讀能力,卷二考寫作,卷三考聆聽能力,卷四考說話能力,卷五就係綜合能力考核。說話分朗讀同埋小組討論。綜合能力考核要求考生聽一段錄音,以及閱讀文字、圖表嘅材料後,以寫作方式完成指定任務。校內評估亦係新加入嘅環節,呢個係以喺學校嘅閱讀報告或參加語文朗誦活動等為評估項目,佔全科15%。評分方面喺水平參照下,共分1至5*,以5*級最高,1級最低(1級以下不予評級(UNCL))。改革後嘅課程會喺以後嘅中學文憑考試中繼續用。
試卷 | 時間 | 考試比重 | 全科比重 | |
試卷一 | 閱讀能力 | 1個鐘零15分鐘 | 25% | 85% |
試卷二 | 寫作能力 | 個半鐘 | 25% | |
試卷三 | 聆聽能力 | 大概45分鐘 | 12% | |
試卷四 | 說話能力 甲部 朗讀 乙部 口語溝通 |
大概35分鐘 | 18% | |
試卷五 | 綜合能力考核 | 1個鐘零15分鐘 | 20% | |
校本評核 | 15% |
對中文科改革嘅批評
[編輯]取消範文嘅做法受教育界人士猛烈抨擊。佢哋話學生要學好中文,背誦優美範文唔少得。考試取消範文,即使教師講授文章,學生以「不考不讀」心態應付,唔會深入研讀。而改革後加入口試、聆聽卷,令中文學習變得零碎,學生只著重應試技巧,唔注意鑽研語文,以致中文程度日趨低下[43][44]。
成績等級
[編輯]成績評級 拉曲線式(水平參照式) |
級數(2002年開始唔再用) | 積分 | 俗稱(意思) |
---|---|---|---|
A(5*) | 1、2 | 5分 | 火箭(A字似火箭,亦可能代表「成績步步高升」)、Distinction、優、叮咗(以前School cert嘅 A 級係Pass with Distinction) |
B(5) | 3、4 | 4分 | 大cred(credit)(睇細cred解釋)、良 |
C(4) | 5、6 | 3分 | 頭盔(C字似一頂頭盔)、細cred(credit)(以前School cert嘅 B、C 級都係Pass with Credit)、良 |
D(3) | 7、8 | 2分 | 大肚、光頭、Dog |
E(2) | 9、10 | 1分 | 梳子、攞梳、攞叉、Pass(趴時)、及格 |
F(1) | 11、12(唔合格) | 0分 | 槍(F字似槍,攞F叫「揸槍」)、肥佬、Fail |
UNCL | 不予評級(唔合格) | 0分 | 「Uncle」或「揸兜」(因為「U」字似一個兜,而兜係乞兒用嚟乞食嘅傳統工具。因為攞U兜人極少可以繼續讀書同埋入到大學,呢個俗稱亦暗指「前途盡毀,一世做乞兒」) |
以上評級系統唔適用於用英國劍橋大學考試局國際普通中學教育文憑考試試卷嘅法文科。
缺考科目係 ABS(Absent)。不予評級同埋缺考嘅科目成績唔會列入會考證書,因此如果所有科目都係不予評級或缺考,就冇會考證書。
以前重有G(俗稱「戴頭盔」、「鋼盔」、「揸手榴彈」(G字似手榴彈))、H(俗稱「擔梯」、「消防隊長」、「開口火箭」)
各級所對應嘅積分,係為中六收生程序及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報考資格而設[45]。積分由1991年開始用,配合教育署同年開始實行嘅中六收生程序。呢個程序係要確保所有中六學位都可以分配畀合資格學生,不致於出現學位空缺情況[46][47]。而喺大學聯招,唔少院校同學系都會參考這個積分作為收生基準。
自1987年開始設有十科報考機制以來,除咗1989年同埋2011年冇考生攞到全科A或5*級之外[48] ,每年都有至少1位學校考生可以喺報考嗰10科都攞到A或5*級成績。而唔少傳統名校,亦視之為一個具指標性嘅基準。
歷年評級改變
[編輯]1937年
[編輯]成績有優等及格(Honour)、及格(Pass)、不及格(Fail)。
1946年
[編輯]成績分為及格與不及格。
1949年
[編輯]成績分為優異(Pass with Distinction)、良好(Pass with Credit)、及格(Pass)、不及格(Fail)。
1962年
[編輯]英文中學會考成績再細分為九級:1級係優異,2、3級係良好,4至6級及格,7至9級不及格。
1965年
[編輯]中文中學會考亦採用英文中學會考嘅評級。
1966年
[編輯]中英文中學會考改用字母等級:英文中學會考A級係優異,B、C級係良好,D、E級及格,F、G、H級不及格。中文中學會考一樣,但冇H級。
1967年
[編輯]中文中學會考加入H級,同英文中學會考完全一樣。
1968年
[編輯]唔再將等級分為「優異」至「不及格」四類,等級改為A(1)至H(8)。
1985年
[編輯]取消G(7)、H(8)兩級,改為不予評級(unclassified)。
1991年
[編輯]採用一級二等制,每級細分為A(01)、A(02)、B(03)、B(04)等,一直至F(12)嘅12個小等級。實行呢個制度,係因為1990年大學聯合招生辦法成立,大專院校想根據中學會考成績,有條件取錄經聯招報讀學生。第二年香港高級程度會考亦由原本一級三等制,改為一級二等制。
1999年
[編輯]會考法文科開始用英國劍橋大學考試局國際普通中學教育文憑考試嘅試卷,所以跟佢個制度評級。成績分為A*(a*)、 A(a)、B(b)、C(c)、D(d)、E(e)、F(f)及G(g)級。G級以下成績不予評級。
2002年
[編輯]取消考試成績一級二等制,等級改為A(a)至F(f)。
2007年
[編輯]- 除咗中國語文、英國語文同法文科之外,各科成績共分六級,即A(a)、B(b)、C(c)、D(d)、E(e)及F(f),其中A級最高,F級最低。F級以下之成績將不予評級—UNCL,而F同UNCL都係唔合格。
- 中國語文同埋英國語文科成績分五等,其中1等最低,5等最高(為配合中六收生,第5等再分為5及5*(以常模參照評分),而2等就係報考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嘅最低資格),1等以下之成績不予評級。(註: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已公佈中國語文同埋英國語文兩科各等級成績同國際標準嘅關係,詳情請睇考評局有關嘅公佈。)
- 大部分會考科目C級或以上成績,等同英國通用教育證書普通水準考試(GCE O-Level)及格(C級或以上)。E級被廣泛視為香港中學畢業生揾工所需嘅最低資格。
評卷參考
[編輯]考評局為咗令一眾閱卷員嘅答卷評分可以一致,會編寫評卷參考(Marking scheme),詳列每題畀分同扣分標準。因為學生可以從中得知得分重點同埋失分陷阱,從而增進考試技巧,故此評卷參考成為唔少學生備試嘅重要資料。
初頭,考評局明令閱卷員唔可以將評卷參畀學生。喺評卷參考封面,都印有中英文嘅呼籲,叫閱卷員「在任何情況下均不得容許本評卷參考落入學生手中」(點都唔可以畀呢份評卷參考落入學生手上),對學生請求「應嚴詞拒絕」,避免學生當作標準答案,「以致但知硬背死記,活剝生吞」,偏離「現代教育原則」,又同「著重理解能力與運用技巧」(着重理解能力同運用技巧)嘅考試宗旨相違背。然而學生可以透過各種渠道得到呢啲評卷參考。
考評局2003年開始更改考試報告及試題專輯(Past paper and Examination Report)嘅出版形式,新版重有試卷參考答案跟,個個都睇得。各區公共圖書館一般都會存放試題專輯畀公眾人士睇。
未來展望
[編輯]考評局考慮各考試科目加入校內評估一項,目的係希望減少學校為應付會考而特登操練學生。由2006年會考開始中國歷史科、歷史科引用校內評估機制取代實行前嘅公開考試多項選擇題試卷。
新高中學制下的考試
[編輯]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喺2011年為自修生舉行最後一屆香港中學會考,2010年係最後一屆畀應屆學校考生參與嘅會考[49] 。香港中學會考會同香港高級程度會考一齊俾新高中學制下嘅香港中學文憑(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 HKDSE)考試取代。
相關事件
[編輯]每年中學會考都會有事發生,後期不時涉及一啲疑似作弊(例如補習社試題同正式試題好似),又或者試題難度同過往差太遠,過往亦涉及一啲試題用語不當(例如用非正規(英式)英語、港式通俗口語等),從而引發社會討論,呢啲事喺中學會考逐漸變得家常便飯。喺大部分情況下,考評局唔會作出特別調整。
然而,過往會考亦發生過一啲較嚴重嘅失誤或事件,結果令考評局要向嗰啲考生作出相應措施補救,以下係歷年其中一啲大單嘢:
1976年中國文學科試前洩題
[編輯]1976年5月29號,一份中文報章讀者版,登出懷疑係兩日後會考中國文學科試題,來自考生流傳嘅「溫習資料」。嗰時主理會考嘅教育司署即日宣佈,會重新擬定該科兩卷全部試題,考試會照常舉行[50]。由於擬題時間短促,當日嘅試卷全部係油印,題數減少,由十揀八減至八揀六,無註明每題分數。試卷倉促間擬出,有啲試題考生覺得好難答。試卷為避開「溫習資料」,卷中所問嘅課文,大多數係過往兩年已經考過。詞句解釋題同作文卷嘅文章論述題,呢兩類指明必考嘅題目,考試完全冇出。同年會考中國語文科試後亦發現洩題,但教育司署決定唔重考[51][52]。
1987年英文科(課程甲)聽力重考
[編輯]原本喺1987年4月11號上晝11點舉行嘅中學會考英文科(課程甲)聽力測驗,由於包裝試題嘅政府印務局出錯,有啲試場收到嘅試題同包裝所示不符。因為唔夠時間將正確試題送去試場,考試局決定中止考試,並喺5月16號同一時間重考,有七千幾個考生受影響[53]。
1992年會計學原理補考
[編輯]1992年5月8號舉行嘅會計學原理科考試,考試局喺每個鐘100毫米暴雨下(嗰時重未有暴雨警告制度)宣佈考試如期進行,但有啲考生因為天氣理由去唔到試場。雖然喺會考守則明確指出颱風或暴雨警告唔直接構成延期嘅理由(因為兩者互相獨立),考試局決定喺5月30號再舉行一次會計學原理科考試,而考咗第一次會計學原理考試嘅考生,可以自己決定考唔考,但應考嘅話,成績就以第二次考試作準。21,079名報考本科考之中,有9,445人參加補考[54]。
1996年英文科(課程乙)聽力測驗
[編輯]1996年5月10號,英文科(課程乙)聽力測驗舉行。前一晚白石船民羈留中心發生越南船民騷亂,有船民走甩,警方喺馬鞍山對外公路設路障截查車輛,令區內交通癱瘓。警方行動令派到沙田或以外試場應考嘅馬鞍山區考生,去唔到指定試場。考試局當日朝早七點,已接到唔少考生求助電話。由於考生都帶備耳筒收音機應試,考試局就靠電台廣播通知受影響考生,可以喺就近試場應考,又安排速遞公司運送試卷到各個試場。有七間學校協助容納呢批額外考生,其中有一間更要臨時應付287名考生。會考執行委員會調整咗受影響考生嘅積分[55][56]。
2003年香港中學會考
[編輯]因為非典型肺炎喺香港爆發並發出旅遊警告及全港性停課,嗰屆考試喺3月至6月開考嘅全部科目,所有考生都要戴口罩應試,及後雖然香港解除旅遊警告並取消學生一定要戴口罩嘅規定,但英文科口試科目因為有啲考生已經考咗,為公平起見而仍然規定所有考生戴口罩應考,嗰屆口試嘅評分準則亦有一定修改以對應睇唔到口形嘅情況。
另外嗰屆嘅數學科考試當日,紅色暴雨警告喺開考前大概一個鐘發出,考評局喺教統局宣佈停課下決定當日考試照常進行。然而因個別試場嘅主要道路受嗰場天雨嚴重影響,令考生喺正常情況下無法準時前往而唔能夠準時應考部分甚至全部試題,考評局事後宣佈,直接因為暴雨而導致無法準時應考嘅部分考生,連同受非典型肺炎感染等被直接影響嘅考生,考評局都作出一定嘅成績調整,包括以參考校內成績作評分嘅標準,而唔係參照1992年同樣事件嘅做法。
2005年英文科(課程乙)口試評分事件
[編輯]2005年中學會考,由於考評局嘅計分程式因升級時出錯,又因為評分者疏忽,導致一部分考生嘅英文科(課程乙)口試部分成績出錯,甚至有考生本來口試嘅等級由A變F,以致唔少考生喺呢科攞到嘅成績比實際成績低,更影響部分考生升學。
考評局發現嗰時,已正值中六收生程序嘅尾聲,除咗向考生作出道歉之外,亦為受影響考生提供免費覆核。受到呢件事影響嘅考生有670人,其中422人嘅成績得到提升,248人嘅等級得到提升,其中233名考生因為呢件事由原本唔合格變成合格。教統局亦特別為呢啲學生開設額外學額畀受影響考生。
2006年英文科(課程乙)篇章引用事件
[編輯]2006年5月4號正值2006年會考課程英國語文科(課程乙)卷一、二考試之際。當中卷二嘅多項填充題(MC Cloze),考評局以尊重版權為由,刊出文章來源(網址為http://stoptextbully.com (已經廢咗))。至於「語文運用」(Usage)部分嘅一篇文章取材自《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同樣列明網址。
據某討論區會員所講,當日試場內有幾名考生喺同一時間向監考員話要去廁所。有會員懷疑嗰批考生喺廁所利用手機嘅上網功能上網出貓。而根據考試準則,考生唔可以喺考試期間打開手機嘅開關,並要將手機擺喺椅下面嘅袋裏面防止出貓。後來有人投訴指監考員並冇嚴格執行呢個規則。
喺討論區嘅回應中,大都提及「有人喺考試期間要求去廁所」,佢哋認為咁「證明有考生涉嫌出貓嘅行為唔係一、兩個考場嘅個別事件,而是有機會喺全港各區試場出現。」因此,佢哋要求考評局正視呢個問題,並喺日後選材方面多加留意,唔係就會引起爭端,考評局嘅公信力更有可能進一步受損。考評局亦收到大概100宗同呢單嘢有直接關連嘅投訴同查詢。
5月19號,考評局發表有關會考英文科(課程乙)懷疑大批考生利用手機出貓案調查報告,發現開考期間登入資料來源網站嘅IP地址有5個嚟自香港,其中1個以手機登入。考評局話會繼續追查同分析相關試題答對率有冇異樣,但表明唔會因而重考或取消有關試題,並拒絕道歉。然而,考評局喺嗰次問題被揭發後,採取咗一啲臨時嘅補救措施,要求考生將電話放喺椅下面重要畀監考員見到,並喺考生去廁所前記低考生編號同埋時間[57]。而關於手提電話放置地點嘅制度,喺往後考評局嘅公開考試亦繼續採用。
參考
[編輯]- ↑ 起初稱為School Leaving Certificate Examination,後來正式定名省去Leaving一字。
- ↑ "H.K. University Matriculation, School Certificate Equivalent.", The China Mail. 1933-11-11:(7).
- ↑ 當時英文中學行八年制,由最低嘅第八班至最高嘅第一班。第一班相當於今日嘅中六。1952年至改為中一至中七學制。
- ↑ "New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 System to come in force next year", Hong Kong Daily Press. 1936-7-16:(7).
- ↑ 〈教育局 主辦之英文中學會考明日開始〉,《香港工商日報》第三張第三版,1937年6月25號。
- ↑ Anthony Sweeting, Education in Hong Kong, pre-1841 to 1941 : fact and opinion: materials for 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0, p.354.
- ↑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o hold independent Matriculation", Hong Kong Daily Press. 1937-1-12:(8).
- ↑ 〈英文中學會考委員會,嚴格取締私立中學生〉,《香港工商日報》第三張第一版,1937年4月7號。
- ↑ 〈英文會考生注意,投考倫敦大學手續,中學會考補行辦法〉,《香港工商日報》第一張第四頁,1947年2月6號。
- ↑ 〈香港考評局-考試成績註釋〉 (PDF)。原著 (PDF)喺2015年2月26號歸檔。喺2011年8月7號搵到。
- ↑ 〈本年度中中會考試題,一般反應尚良好〉,《華僑日報》第四張第三頁,1965年6月19號。
- ↑ Anthony Sweeting, Education in Hong Kong, 1941 to 2001: visions and revisions,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p.173.
- ↑ 比如英文中學會考要喺同一考試攞五科合格,包括
- 英文,
- 一科批准嘅第二語文或下列其中一科:英國文學、中國歷史、國文、地理、歷史、經濟及公共事務、聖經,
- 下列其中一科:地理、數學、附加數學、自然科學、物理、化學、生物、家政。
- ↑ 〈英中會考一零六二九及格〉,《華僑日報》第三張第二頁,1967年8月22號。
- ↑ 〈不能避免會考〉,《華僑日報》第二張第一頁,1967年10月24號。
- ↑ 〈撒瑪利亞會專題講座,建議廢除升中試及會考〉,《香港工商日報》第四頁,1966年8月8號。
- ↑ 〈主張改良會考制度〉,《華僑日報》第二張第一頁,1967年10月25號。
- ↑ Hong Kong Education Department, Triennial Survey 1967-70, para. 152.
- ↑ Anthony Sweeting, Education in Hong Kong, 1941 to 2001: visions and revisions,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p.261.
- ↑ 〈七四年起實施中學合併會考,科目重新釐訂〉,《華僑日報》第四張第三頁,1972年2月19號。
- ↑ 〈七四年中學會考,設中國文學一科〉,《華僑日報》第四張第三頁,1972年2月19號。
- ↑ 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一號報告書[失咗效嘅鏈]第3.24段
- ↑ 〈會考答案〉。《《[[華僑日報]]》》。1971-05-23。喺2010-12-04搵到。
{{cite news}}
: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 ↑ 〈建議中學會考採兩試制〉,《華僑日報》第四張第二頁,1982年12月28號。
- ↑ 〈明年中學會考壓力更大〉,《華僑日報》第五張第一頁,1983年8月8號。
- ↑ 即英國語文及中國語文(如果考生唔係廣東話考生而冇報考中文、就係法文或普通話其中一科。)
- ↑ 考評局喺呢個數字上淨係計應考6科或以上嘅考生,並未包括一啲應考少過5科嘅重讀/自修生,例如為咗取得語文科成績嘅重考生就唔包括在內,所以,即使扣除已經/曾經係預科生嘅考生,實際上嘅合資格人數仍然會比官方公佈為多。
- ↑ 聯招手冊2008,大學聯合招生辦法
- ↑ 〈中五學生升學輔導手冊〉 (PDF)。原著 (PDF)喺2010年8月21號歸檔。喺2011年8月7號搵到。
- ↑ 〈未能在會考考獲14分 EDB〉 (PDF)。原著 (PDF)喺2010年8月21號歸檔。喺2011年8月7號搵到。
- ↑ 〈UK NARIC 12月通訊〉 (PDF)。原著 (PDF)喺2012年5月26號歸檔。喺2011年8月7號搵到。
- ↑ 〈英國文化協會知會信〉 (PDF)。原著 (PDF)喺2009年3月25號歸檔。喺2011年8月7號搵到。
- ↑ 喺2008年高級程度會考(即最後一屆分開課程嘅會考考生嘅應屆高考),課程乙合格以上而高考合格嘅大概有86%,課程甲C級以上而高考合格者大概有44% http://www.hkeaa.edu.hk/DocLibrary/HKALE/Release_of_Results/Exam_Report/Examination_Statistics/alexamstat08_6.pdf
- ↑ Joseph Boyle, Peter Falvey,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in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8-11.
- ↑ 《1995年香港中學會考年報》,香港:香港考試局,1995年。
- ↑ 〈《聽陳蕾士的琴箏》明年絕響,難倒會考生黃國彬致歉〉,《明報》,2006年2月6號。
- ↑ 節錄史記第81卷「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至「為刎頸之交」一段
- ↑ 節錄孟子梁惠王上「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至「王請度之」一段
- ↑ 呢篇文係《唐山大地震》一書嘅序,本書同時係香港高級程度會考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卷五嘅建議書之一。
- ↑ 節錄論語里仁第四之二、里仁第四之三、里仁第四之五、子罕第九之二八、顏淵第十二之一、子路第十三之十九、衛靈公第十五之八、學而第一之八、為政第二之十三、里仁第四之十六、述而第七之三六、顏淵第十二之四、顏淵第十二之十六、憲問第十四之二九、衛靈公第十五之十七、衛靈公第十五之十八、衛靈公第十五之二十
- ↑ 節錄儒林外史第3回「范進進學回家」至「不彀你賞人」一段
- ↑ 節錄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至「得養生焉」一段
- ↑ 〈教界狂轟會令學生變空心老倌,會考大改革高中生免讀中文範文〉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20年3月28號,.,《蘋果日報》,2005年5月10號。
- ↑ 〈中不成英不就,教育改革失敗〉,《太陽報》,2010年5月11號。
- ↑ 香港中學會考中國語文科及英國語文科採用水平參照報告成績[失咗效嘅鏈]
- ↑ 〈中六學位出現空缺事,教署已成立專組檢討〉,《大公報》第六版,1990年9月3號。
- ↑ 〈教署釋中六收生新程序,會考放榜日五階段實施〉,《華僑日報》第九頁,1991年8月3日。
- ↑ 2011年會考因為只限自修生報名,所以嗰年冇考生報考數目達到上限。
- ↑ 2011年香港中學會考規則
- ↑ 〈中國文學卷一及卷二,試題全部重新修改〉,《華僑日報》第二張第三頁,1976年5月30號。
- ↑ 〈中國語文會考洩題,教署昨表示不重考〉,《大公報》第一張第四版,1976年6月1號。
- ↑ 〈中學會考試題的意外事件〉,《香港工商日報》第二頁,1976年6月2日。
- ↑ 〈會考試題包裝出錯,七千考生下月重考〉,《大公報》第二張第五版,1987年4月12號。
- ↑ 《1992年香港中學會考年報》,香港:香港考試局,1992年。
- ↑ 《1996年香港中學會考年報》,香港:香港考試局,1996年。
- ↑ 〈突發事件難忘,考起考評局〉,《東方日報》,2010年7月23號。
- ↑
睇埋
[編輯]出面網頁
[編輯]-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 香港中學會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