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手語
簡介
日治時代,日本喺台北、台南設立咗瘖啞學校。喺台北有「木村盲啞教育所」,由退休海軍醫官木村謹吾喺1917年創辦。在台南有「私立台南盲啞學校」,為慈善機構慈惠院所有,入邊有「聾啞部」。呢間學校前身係英國傳教士甘為霖喺1889年設立嘅訓盲院,喺1915年改稱為盲啞學校。呢兩間學校以手語教學,令日本手語喺台灣聾人中普及。明治時期教育方法分為東京、大阪兩大派,東京派學者喺北部,大阪派學者喺中南部。[1]
戰後嘅聽障教育大量使用中國手語。由於大陸師資好多都留喺北部,所以台北啟聰學校使用唔少中國手語,台南啟聰學校同台中分校就少受影響。大陸師資來自北京、南京、上海、重慶、杭州等地,所用嘅手語大同小異。另外,陸君歐、姜思農等創立嘅中國聾啞學校、私立啟英學校,使用南京語系手語多啲。[2]
台灣手語嘅分類
按地域分
- 北部手語:來自東京系統嘅日本手語、中國手語
- 中部手語:大部分來自南部手語
- 南部手語:來自大阪系統嘅日本手語同部份中國手語
- 其中使用北部手語嘅人口相對多啲,其次為南部手語,中部手語同南部手語有少少唔同,使用人口亦相對少啲。
按溝通方式分
- 自然手語:聾人嘅母語,語法同聽人(可以正常聽到聲音講嘢嘅人)講嘢嘅語法唔係好相同,除咗手語之外再輔以姿勢、表情、動作等,令溝通更加順利。
- 文字手語:按照口語嘅字序打出嘅手語,通常每個字會對應一個手語。
- 注音手語:為咗教育聾嘅細路學習講嘢而發展出來嘅手語。
- 國語口手語:台北啟聰學校退休老師陳彩屏老師,修正美國史文漢先生嘅注音符號系統,教導聽障生從手語中學習口語。
註釋
參考文獻
- 姚俊英。〈台灣手語演進〉。《聽障教育》。第五期(民九十五年[2006年]12月):11-15頁。臺北市:臺北市立啟聰學校聽障教育資源中心。(作者為臺北市立啟聰學校退休教師,曾經參與過教育部手語畫冊編輯同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