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不如读书的你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天上午小林更新了一篇以“因为读书难,所以才要读书”的漫画。共计三十五张漫画,漫画的配文是既有趣生动,又现实地扎心。结尾处,小林反问大家在智能手机不离手的时代,你是否正经地读过一本书呢?或许绝大部分,已经很久没正经读过一本书了吧。
虽然他说是就世界读书日的闲聊,但我却感觉是向传统阅读伸出的一杆稻草。看到小林这篇文字,我内心所生出的五味杂陈的感觉,是面对这段文字由心而感的惭愧,还是阅读已逐渐湮没于时代变迁之中的悲痛,我也分不清了,应该各自参半吧。
正如小林所说,智能手机不离手的时代,谈阅读似乎不合时宜。不仅如此,现阶段快手、抖音等各大短视频网站的迅速崛起,安安静静地细细品味一本书似乎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相信,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们,我们大家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真真正正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了。短视频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同时一个接一个,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会划到什么内容的方式,有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智能时代的迅速发展是很坏的事情吗?我的答案是否定。一个新生事物的崛起代表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就好比如说,在外游玩,想去感受一番沈从文先生笔下湘西境内的青山绿水,我们不可能背上一包袱的书,看着湖水盈盈,夕阳洒在岸边的石块上,自己欢快地像泛起的水花欢快的在湖边蹦来蹦去,望着洒在水面上的一层金光。当然,在减轻负担的基础上,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沈从文先生的每一篇描写湘西美景的文章都可以被找到!
在这点上描述起来,似乎和小林描述的一样——这似乎看来,手机阅读除了费眼伤眼之外,毫无缺点。
但,以我个人为例,在这个十分便捷的智能时代,知乎作为一个社交化问答社区具有广泛的信息资源。换句通俗的话来讲,知乎是各模块大神的聚集地。如此广泛的资源,看到有好的内容文章我都会保存在收藏夹里,祈盼着我有朝一日有幸能看一看,但现实就是如此,为了包庇埋藏当时不想阅读的心理,他们只是被我换了一种方式被迫躲进我的收藏夹吃灰而已。
这一点,我又无形中与小林所讲的无比契合——收藏了说明你想好好学习,再也不看,说明你只想天天向上。互联网式阅读似乎带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以天天向上的心态,佯装着好好努力的皮囊。但是书本这种纸质阅读却带给我的不是说买一本拍个图发个圈,仅仅是为了装装文艺青年的范儿,营造在圈友心中的好形象而已。购买纸质书在我看来,表面上是在书店一种人民币易物的行为,但实质上,这种以人民币交换的方式又会无形中督促我读完这本书。或许是互联网式阅读是毫无付出的易物形式,对于书本的阅读兴趣并不是很高。突然想到了之前扎西拉姆·多多的一首情歌描述起来似乎非常到位,但是又感觉两种不一样的表达情感强制性被我联系在一起多少有些滑稽。——你来,或不来,我就在那里。
周三的时候我有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这节课的任课老师是我们学校红学课的授课教授。以至于每每马克思主义课堂上都会穿插着许许多多的红学知识。众所周知,《红楼梦》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它不仅仅是读一遍就可以读懂的,反反复复读来读去,一百个人会有一百个对红学的看法。可当陈老师问到我们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红学问题时,举手回答的答案却是不约而同地一致。这也难怪陈老师当场下定义:我敢肯定你们这些娃娃当中绝对没有真正地读过《红楼梦》。其实,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随便你搜索,绝大部分你想要到的答案都可以得到。可是,我们又曾想过吗?这并不是我们自己的大脑亲自咀嚼过的东西,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讲,似乎看起来是毫无意义的。
这时,我们不妨回头看看,看看以前那个没有智能信息网络的时代,搞学问的人总是相聚一堂,或是书店,或是图书馆。那个时候,搞学问是真的搞学问。给你们讲一个我高中语文老师的故事吧!在她的大学时代,信息网络并不发达,那个时候有个小灵通都是罕见得很。她有一个室友姓姬,这个姓氏的确很特别,让我一眼就会想起灭商建周的周武王姬发。我们语文老师习惯称呼她为小姬。那么下面我们也就来这样称呼她吧!
小姬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女孩,在她大学时期,恰逢赶上了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出版大热,那个时候《平凡的世界》想要买到一套原版书籍是非常难的!几经周折小姬买到了一套原版书。回到宿舍后,她连翻阅都非常小心翼翼,新书热气呼呼的当到手,对它自然是爱护至极,连个页脚都舍不得折。当小姬看完一本,她们宿舍的舍友争先排队预定阅读。不知道外寝女生从哪里来的消息,也来借阅,以至于书越传越远,回到手时,白白净净的书页上已经印上了黑哇哇的指纹印。这一个个黑指印,不单单是人们阅读次数的证明,这应该是那个时代青年对于文字、对于书本的渴望与向往。他们和路遥先生笔下的孙少平一样,只要能读书,对于生活的热爱仍能从苦难中诞生。在《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看书的画面,留给了我极深的印象。穿着露脚的鞋,和着雨水吃着最差的丙菜黑馍,但是他在看《红岩》;蜷身于漆黑的煤矿里,别人饭后谈资,但是他在给矿井下的工友们讲述着《黑与红》。即使孙少平最终并没有因为多读书而大富大贵、生活无忧,但是他的世界却在一本本的书中升华着。请记住,物质与精神永远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我仍记得晓霞对他说的那句话,“少平,你也要记着,你跟别人不一样,你不平凡,你是一个有另外世界的人。”
平凡的世界终究成就了精神上不平凡的孙少平。
只能说,那个时候人的一生很短暂,出去开阔视野的机会更是少得可怜。见未曾谋面的世界都是从那些经得住时光仔细琢磨的书里去看。
至少在现在看来,在这个读书不太难却又太“难”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静下心来在书中看世界,所以我们才要读书。不只是拉被淹没在信息爆炸大海洋里的纸质阅读一把,更是拉摔倒在成长路上的自己一把。
行文至此,我也效仿小林一番,我读的书不多,反反复复记得最清楚的只有那么几本。我不怎么看外国小说,外国小说的直来直去让我觉得始终没有中国小说来的委婉含蓄。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边城》是我购入的第一本纸质版书籍,这里的《边城》是一册沈从文先生的摘选作品合集。第一次接触沈从文先生是在高中时代的语文课本上,他笔下的湘西堪称一字——“绝”。雨后青色的石板路,潺潺不断的江流,比起我们在这灯红酒绿的现代化都市中,又是一番怎样的感受。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这是我拿到这本书后看到的第一句话,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这本书说来也奇怪,似乎和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有一个相似点,初读不解,再读稍懂些,越读越是耐人寻味。在钱钟书先生笔下的这座城无论是方鸿渐、唐晓芙,还是苏文纨、赵辛楣,没有一个脱离世俗,堪称完美的人,真实地像是切实发生过似的。钱钟书先生将人这一生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比作“围城”,既讽刺人们不满足当下,又无限悲慨人皆如此。与其抱怨人生艰难,不如活在当下,热爱着每一天地好日子。说来,这本书不难读,却又不能快读,细细品味一番得出自己的感悟总是好的。
最后送上小林的一句话:我看过很多书,但都没有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