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梨园秋

第八十九章 清茶

梨园秋 叶声谷 2294 2021-01-28 23:50:08

  《平均律琵琶曲集》发行十天,在临安和周边总共才卖出两百多本,比起白鹏飞的其他作品销量堪称惨淡。但在整个江浙的音乐家中带来的影响可是非常大。

  只卖了两百册,是因为懂音乐的人本就不多,许多乐师还是乐户,大多不识字,根本不会逛书店。

  而能买得起书的音乐家里,这本《平均律琵琶曲集》的普及率已经很高,带来的反响简直相当于往江浙的音乐圈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

  首先十二平均律的提出无疑是划时代的想法,只要能看懂十二平均律意思的人,无不为之惊艳。而五线谱更是受到懂行人的一致好评。

  在五线谱出现之前,写个合奏曲谱可叫一个麻烦,比如清代编撰的《九宫大成曲谱》里,管乐用一种记谱法,弦乐用一种记谱法,唱腔再用一种记谱法,节拍又特别潦草,看起来简直折磨。而用五线谱,直接来三行谱子就行。

  许多数学功底欠缺的人看不明白平均律,看懂附录里的五线谱却不难,很快他们便发现五线谱的妙处,许多人开始试着将一些曲调打成五线谱,相信之五线谱将很快在整个江浙流行起来。

  而白鹏飞的那二十四首曲子同样是效果爆炸。

  二十四首曲子,将十二平均律的能力完美的展现在众人面前,让许多人惊讶,世界上居然有这样的写曲方法。

  十二平均律绝对是音乐理论的划时代发明,相当于牛顿定律之余物理学的地位。没有十二平均律,许多乐理概念都很难出现。

  有些人以讹传讹,说中国古代的戏曲包含许多不协和音程,所以推断出古代中国人对于音程的审美是和现代人不同的,许多现代人认为的协和音程在古代中国人听起来并不好听。

  这说法白鹏飞完全嗤之以鼻。

  协和音程是个能计算出来的东西,古代中国人也是人,怎么可能听不出来?如果古人听不出协和音程,那么五度相生率、纯律这些中国古代就有的律制是怎么跑出来的?如果古人不觉得纯四度、纯五度好听为啥会主动去找这些音程,制作出律制?

  至于戏曲里的不协和音程,大家觉得好听,白鹏飞作为曲艺工作者认为这是很多不看戏的人理解错了。

  戏曲不是歌,听戏时听的是那种带劲的味道,而不是曲调。

  这就像说唱音乐一样,人们不会去分析说唱歌手两个吐字间的音程是否和谐,也不会因为发现不协和音程就说喜欢说唱的人没有和谐音程的概念。

  戏曲是戏曲,歌曲是歌曲,自古就不是一种东西。也不是同一种评价标准。

  不过因为古代记谱方法的不便,加上保护曲调的意识不强烈,白鹏飞前世的时空里,中国的古代曲调大多失传。

  起码到了前世的清代,《九宫大成曲谱》里的许多曲牌配的调都已经是昆曲的唱腔,而不是原本的曲子了。

  白鹏飞很怀疑这是因为戏曲的流行,使得到明清时古人对于音乐的审美已经戏曲化,不再追求曲调的优美,而是喜欢欣赏高亢婉转的唱腔,所以带着整个古代音乐走向了和欧洲完全不同的审美道路。

  但归根到底,这也不过是一种选择,而不能说是古人就听不出协和音程了。

  当你把十二平均律和谐和音程放在古人面前时,古人还是识货的。

  白鹏飞那从前世曲调中精选的二十四首大小调曲子就因此得到了音乐家们的极大肯定,特别是朗朗上口的曲调,很快便流传开来,市井百姓亦是学了开始歌唱。

  泰不华和白鹏飞也被奉为通晓乐理的大家,众人知道泰不华是高官,不敢打扰,白鹏飞家里却因此隔三差五收到音乐家聚会的邀请,想要请他到聚会上去和大家讨论乐理,白鹏飞自然懒得去,全都礼貌的推辞掉。

  “师父,我弄了点茶叶来,你老人家试试。”

  白鹏飞手中抱着一个锡罐,笑着走进泰不华家的后院。

  “怎么又送东西来,我府上原是不差这些的。”

  泰不华虽然语气责怪,却也是微微抚须点头,脸露微笑。

  白鹏飞拜师之后一天跑三遍,殷勤之至,他本来就善于和人交际,泰不华也收过几个弟子,不过他的弟子们都各自在别处有事业,没有一个能像白鹏飞这么巴结的,不知不觉间白鹏飞便在泰不华心中留下了一个孝顺师父的好印象。

  加上这几天《平均律琵琶曲集》在江浙音乐圈子里引起轰动,因为列名作者,泰不华也被人称赞为音乐大才,虽然起初对于自己挂名作者得到夸奖有点心虚,但被捧得时间久了,泰不华也不禁暗自享受。

  他因此不由得对于白鹏飞当初的主意十分满意。

  一来二去的,泰不华现在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却真觉得自己这个徒弟收对了。

  白鹏飞笑着走进花厅,行礼之后在泰不华身前恭敬站立,笑道:“我这茶叶是自己订做的,与别处茶叶不同。”

  “哦?”泰不华知道白鹏飞点子多,听了他的话倒也起了些兴趣,于是道:“泡来看看。”

  白鹏飞打开锡罐,泰不华一看,奇怪道:“怎么是开好的?”泰不华的印象中这年头的好茶都是茶砖。

  白鹏飞带来的不是别的茶叶,就是一大罐绿茶,确切的说是西湖龙井。

  时值农历二月,清明将近,白鹏飞突然想前世明前龙井卖的死贵,还买不到真货,他每年想买龙井茶,都要到处托关系才能搞到几两,只能转手就送礼出去了,自己都舍不得喝,而现在自己就身处临安,这年代西湖龙井好像还没那么出名,自己为何不去搞一点。

  于是白鹏飞几天前就一个人跑到西湖边的山上去了。

  在山上他还真找到几户种茶的农户,但到他们产茶的地方一看,这些农户做的东西根本不是白鹏飞印象中的龙井,这些人而是在把绿茶压成茶砖。

  绿茶茶砖,这诡异的东西白鹏飞听都没听过,仔细询问加上在脑海中搜寻一番资料后白鹏飞才明白,明代朱元璋下诏废团茶、兴叶茶后散茶才发展起来,在这之前,能卖上价的茶叶都是要压成茶砖或茶饼的,不光便于携带,增加的一道工序也能使得茶叶的价值升高。

  而且白鹏飞发现此时的绿茶制作过程也远没有前世的龙井茶精致,想想也就明白了,炒青散茶技术也要在朱元璋推广叶茶后才逐步完善,这时还只是早期阶段而已。

  白鹏飞一番询问,得知此时西湖边茶山价格也不高,索性便买下了一户小茶农的五亩山。

  过户的事情交给法济去办,茶税是古代大宗税收来源,想要买茶山自己生产茶叶十分麻烦,白鹏飞根本弄不懂,好在法济够专业,他听说白鹏飞想要买茶山,马上指出,萧申规定寺庙产茶如果量不大,是可以免税的,于是一番操作,法济先将茶园挂在自己名下,又用债务关系,将茶园归属权确定在白鹏飞手上,于是白鹏飞就有了一个小小茶园。

  白鹏飞把原本的农户安排在自己的茶园里继续打理,然后又照着前世看过的介绍西湖龙井工艺的宣传书籍上的内容,教农户前世的西湖龙井制作方法。

  一番折腾,原料浪费大半,包括买茶山的钱,总共花费二百多两,白鹏飞才终于搞到五十多斤合格的茶叶,不过他还是觉得很值,这可是正经的西湖明前龙井,前世他自己都没舍得喝过的。以后无论用来送人,还是自己用都是不错的东西。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