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頂端
進入內容區塊
:::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twitter
友善列印
menu

菸與民俗

發布日期:2007/05/29,公布單位:菸事業部

人類抽菸的習俗由來已久,與菸有關的民俗當然也有許多。比如臺灣在政府專賣菸草以前,原住民各族除雅美族外,皆有吸菸習慣,男女皆然,且自種菸草。各族自製菸草捲而吸之,以竹根為菸斗,箭竹為吸管,其形狀類似小鎚,為成年人必備之物(臺灣省通志稿同冑誌)。臺灣原住民多種植菸葉,成熟採葉後,置於竹簍陰乾,然後夾於竹叉曝晒,以防直接曝晒,菸葉碎折不易使用,曝晒時常覆蓋樹葉以吸收水份。如遇雨天,採收菸葉可置火上焙乾。菸葉常編成辮狀,作牛角形漢人稱為「牛角菸」或「辮仔菸」。
原住民菸草通常以菸斗吸用,臺灣本島除雅美族外各族均有菸斗,史前遺跡中也曾發現菸斗。國立臺灣大學藏有出土於宜蘭農校遺址的先史陶製菸斗等,可能為從前居住於該地一帶的噶瑪蘭族的遺物。菸斗出現於此一遺址,證明原住民早已吸食菸葉。
臺灣原住民各族菸斗雖有銅製品,但大部分均就地取材,以竹或木製作。國分直一先生以為泰雅族的竹製菸斗,為菸斗傳入山地後的產物,而排灣族雕刻繁複的木製菸斗,與上述竹製菸斗比較,其年代應較晚期。
曹族稱菸為tamako,有特定的限制。男子未到成人mamejoi級的年齡者不得吸菸,女子則需至老人年齡nano no mejoi級才可以吸菸。菸草自己種植,成熟後摘下菸葉帶回家中,將菸葉伸平,數葉相疊,以竹篾夾住後吊於屋內樑上,待乾燥後,乘夜間取下置於室外盛接露水,翌晨再收回,如此重複數日後,菸草即可吸用。吸菸時隨時取出幾張菸葉,捲成長寸許之菸捲插入菸管內,再點燃菸葉吸食。曹族稱菸斗為etofuba,通常用直徑2公分的竹根製成,在其中壁橫插細竹管為吸管。此種式樣台灣各族大致相同,菸管上並常繫一鐵質挖針,以便挖出用過之菸灰及打通菸斗吸孔之用。菸袋通常以鹿皮製成,為長方形,男女使用方式不同,男用者為橫式,女用者為豎式之小皮袋。菸袋通常掛於胸前,菸管則插際領際。
泰雅族沒有咀嚼檳榔的習俗,但最喜愛飲酒、抽菸。與曹族相同,亦是用竹根製菸斗,以箭竹為菸管。菸草由自己栽培,成長後摘下菸葉陰乾後,疊成適當的厚度置於室內不通風處,用茅葉蓋好任其發酵,然後再捲成束掛於牆壁上,隨時取用之。
布農族亦嗜菸、酒,菸亦稱tamako,男女成人皆吸食,但未成年之兒童及未婚少女禁止吸用。
臺灣南部排灣、魯凱二族皆有種煙及吸菸的習俗。臺灣東部卑南族也喜愛酒、菸及檳榔。菸稱為tamako,有雪茄式的捲菸與旱菸兩種,菸斗多以木質雕刻,再以箭竹為吸管插於其上而成,長度約為30公分以下。吸菸為四十歲以上男人的特權,女性很少有吸菸的習慣。
臺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阿美族未成年男女亦禁止菸酒,但老少皆可嚼食檳榔。菸草字種自製,其吸食方法有二種,一種是吸食時隨時捲成小形菸葉插入菸斗內吸食,菸斗稱ayto,男女皆有,以竹節或竹根作為菸斗頭,用細竹竿與菸斗相連成菸管;另一種是預先捲成雪茄式菸捲,不用菸管,為直徑一寸、長六、七寸之大型菸捲,另亦有用枯芭蕉葉捲成之替代品。
漢化極早的平埔族諸族群。亦嗜番菸、檳榔等物。番菸稱「淡巴菰」(葛瑪蘭廳志),臺灣見聞錄載:「香菸,以菸葉曝乾,累數十片,捲成圓形,外用藤條細行約束,巨如小兒臂。每食,以小刀切成細縷。」
至今日,吸菸仍為各民族社會之重要習俗,從原住民大多數族群,只有男人或只有長者可以吸菸的例證看來,吸菸是身份地位的表徵。至近代更視吸菸為社交禮誼之一種,在人手一菸,吞雲吐霧中進行聯誼社交活動。但至今日,菸的地位卻大不如前,除了有許多其他物品同時可為身份的表徵外,醫學上的數據確實證實吸菸對人體有害以後,菸的銷售量大受影響,人們對於菸的喜好似乎減少了許多。一九三八年美國Raymond Pearl教授發表統計研究,指出吸菸與壽命的長短有關後,之後又有許多有關吸菸與健康的研究,至今日為止,吸菸與健康的關係仍為大眾爭論不休。



警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