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學生輔導法》在2014年三讀通過,大專校院每1200位學生,就要配1位具有心理師或社工師證照的專業輔導人員。示意圖。(資料照,林旻萱攝)
隨著學生憂鬱、自殺人數逐年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成為各國棘手課題,台灣近來也將通盤檢討《學生輔導法》、增加大學階段的輔導人力,然而除了人數外,流動率更是課題,這群心靈捕手除了薪資待遇不到6萬元的天花板,更動輒被校方要求幫忙開學典禮、新生訓練等業務,也讓他們往往任職不到2、3年後,便開始思索是否該另謀他職。
在大學裡擔任心理師,轉眼間就過了1年,此刻祐明(化名)已經慢慢理解,為何學長姊從沒說過,大學的學生輔導中心是個久留之處。放眼整個中心,只有1位年資超過5年的資深前輩,剩下6個人都是這2年才到此服務,超高流動率下,他就發現不少有諮商需求的學生,幾乎是年年就要換心理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請
喝杯咖啡,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