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崁小書店」主人夏琳談起開店多年的心路歷程時道,完全沒辦法靠賣書營運一間書店是她最大的體悟。圖為書店外觀一景。(盧逸峰攝)
紙本書閱讀風氣下降、網路書店折扣一家低過一家,早就都不是新聞,越來越少人逛書店的時代下,沒有財團、大型資本奧援的獨立書店,又要怎麼因應?《風傳媒》規劃「未來書店演化論」專題報導,一窺各地經營者面臨衝擊如何蛻變,紮根桃園的南崁小書店,透過結合在地文史知識、社區親子活動,嘗試從單純「賣書的店」,讓書店轉型為地方的藝文聚落。
「我最大的體悟,是賣書絕對沒辦法成就一間書店。」坐在門前的咖啡座位區,「南崁小書店」的主人夏琳侃侃談起開店的「8年有感」,「放眼看去,不論誠品或其他連鎖書店,沒有一個是以書為主,完全是靠業外收入在撐,我就體悟到賣書這件事很難啦!」
書店面臨寒冬,已經不是個新鮮題材,如今網路書店85、79折已成常態盛,今天下單、明天送到隔壁超商,讓實體店面的考驗格外嚴峻,如台北市重慶南路過去曾有超過百家書店,如今僅剩寥寥7家。
雲端、實體的衝突,去年又再度翻上檯面。雙11前夕,全台將近40間獨立書店發動串連,抗議電商平台祭出新書66折優惠,不過對於這場行動,網友卻是罵聲多於肯定,「書店要自己找到出路啊」、「情緒勒索大家有用嗎?」
從小在書店長大的夏琳眼裡看來,一切早就了然於心,她早就放棄了賣書可以過活的念頭,「像昨天營業額是6000塊,利潤2成就是1200塊收入,連一個員工鐘點費都不夠。」
書店今天一連辦了3場活動,人潮來來去去很是熱鬧。夏琳說,她現在是帶著這些年來的覺悟,在實驗全新的概念書店。
(延伸閱讀:24年東海書苑「砍掉重練」 廖英良:以毛利看,圖書已無法稱為產業了)
2013年2月,夏琳在桃園南崁的吉林公園旁,開了屬於自己的書店,走上一條絕不算順遂的路。
最初會開書店,是為了紀念家人,夏琳是高雄鹽埕人,小時候豈止書香世家,根本書店世家,爺爺、奶奶、大伯都是書店老闆,母親也在書店工作。她還記得,出生後第一間進去的店就是書店,「我的手摔斷過,也是小時候從書架上摔下來的。」
後來隨著鹽埕沒落,家人的書店紛紛轉賣、收攤,北上唸書的夏琳,畢業後在《民生報》擔任活動企劃,企劃生涯一做20幾年,她曾自誇,已經熟練到只要有活動名字,連內容都不用討論,她就可以寫一份計畫書去提案。
孰料命運不仁,夏琳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與公公,後來在短時間內相繼去世,讓她決定開一間書店做為紀念,也選上工作多年的南崁落腳。
從南崁交流道往台北,車程不過半個小時,站在路邊望去,新建大樓櫛比鱗次遮滿天際,底下卻是土角厝交錯成的街道。這個300年前便有先民開墾的平原地,如今憑藉交通、地利之便,不僅成為台北上班族的買房熱點,也因鄰近機場、長榮總部,而被稱做「空姐村」,根據統計,南崁所在的蘆竹區,近10年移入人口便高達9萬多人。
身在這樣飛速發展的地方,夏琳直嘆,這年來房租漲了好多。8年來她已經換了第4次店面,幾乎每次都是租金不堪負荷,「像有房東一次就要漲5000塊房租」,2019年底結束營業後,她沉寂了1年,才在去年底重啟第4代店面。
現在她開店的理由,已經從單純的紀念,變為對社區的責任感,「如果不繼續開,總覺得好像對不起附近的人,會覺得這裡少一間書店的原因,是因為我懶惰、不想再玩了,會讓很多人失望。」
訪問的時候,小書店二樓正邀請旅遊作家開講日本滑雪之旅,鄰里居民塞滿座位,一起在心靈上跟著偽出國,一樓的圖書區,則堆滿繽紛活潑的兒童繪本,孩子在閱讀區埋頭靜靜地翻書。
夏琳說,南崁這裡沒有大學,大多居民是30到50歲,在台北工作、已經有小孩的家庭,「我都說這裡沒有文青,只有大叔大嬸。」而從書店走路10分鐘就有4間小學,因此文青路線勢必不可行,她也在一開始就訂下社區、親子路線。
(延伸閱讀:當孩子的眼球都被網路占滿 三餘書店:我們得談「走出書店能做什麼」)
要深入社區,除了辦活動還能怎麼做?結合在地文史與教育,是小書店多年來不斷深耕的領域。
攤開由小書店製作的南崁文化地圖,鄭成功駐軍開墾的營盤里浣衣場、擁有百年歷史的閩南祠堂德馨堂、混搭東南亞新移民菜色的南崁早市、曾經囚禁孫立人麾下新七軍的不義遺址天牢……外界想像中只有長榮總部、台茂購物中心的南崁,彷彿是另一個世界。
這份地圖總共印製2萬份發給南崁各個國中小,讓老師結合課程,帶著學生學生認識家鄉,夏琳說,另一方面也是讓學生有機會這樣認識小書店,「這間書店如果開始影響人,就是從幼兒園跟小學,如果他5歲踏進來,現在過了8年就是國一、國二,我們很多這樣的小孩。」
這一天小書店也舉辦了走讀活動,地點是創建於1745年的五福宮,相傳當年鄭成功的士兵曾在此駐紮,卻遺落玄壇元帥香火袋,夜裡香火袋發出光芒,居民因而開始搭廟祭拜。
「五福宮本來很大,但政府因為考慮安全,所以把一些柱子拆掉,但也不能讓文化就這樣消失,所以會有標示,告訴你以前這裡有柱子。」活動前,光明國小陳老師一頁頁翻著繪本,向台下親子聽眾講解這座古蹟的演變,一行人再步行至五福宮,由文史工作者周本男導覽、講解宮廟各處細節。
「淡水跟南崁其實很近,不到1天腳程就可以走到,馬偕就有來這裡傳教過。」站在五福宮前,夏琳說,也是開始挖掘南崁的文史後,才知道馬偕曾經到五福宮借鑼,站在河邊敲鑼喊著:「來看番仔!」而當地的長老教會,正是馬偕於1892年所設立。
嶄新的大廈底下,300年歷史故事未曾少過,在這7、8年間,耕耘在地的青年也慢慢聚集,如以青年社造為主軸的開箱南崁、以哲學與議題思辨為主的南崁講堂,以及從老屋保存運動脫胎而來的南崁文化協會,各個雨後春筍班林立的NGO團體,在小書店的串連下一起加入志工行列,孵育了文化地圖,翻印出高樓大廈旁的另一面。
(延伸閱讀:大象打架踩死螞蟻!從折扣到便利性都輸電商 獨立書店轉型要往哪裡去?)
「當你在一個地方住久了,會開始想認識周邊有什麼,我最常聽到朋友來南崁不知道要去哪裡,現在有地圖了,就可以去看舊鐵路、五福宮、長老教會。」夏琳說,「我們那個時代沒接受台灣歷史、地理教育,根本不知道周遭的環境,大家都羨慕國外有特色小店,但如果你家附近有這樣的店,你要不要支持?你不支持,它可能就不見了。」
不支持可能就不見了,風雨飄搖的獨立書店正是如此。夏琳說,這一回小書店4.0,之所以轟轟烈烈辦這麼多活動,是她帶著8年覺悟的全新嘗試。
「我一開始就不覺得賣書可以賺錢。」或許是家族歷史讓她看見書店沒落,夏琳沒對賣書賺錢抱有太多期望,她說,前幾年確實還會斤斤計較進書價格,連0.5折的折扣,都會想盡辦法跟出版社凹,「但我想一想,花那麼多唇舌去賺10塊幹嘛?」
夏琳分析,假設一本書原價300塊,跟經銷商進貨是7折價210塊,直接跟出版社拿,就算凹到65折價格,也只是變成195塊,「就15塊而已,是有差多少?」
俗話說開源節流,但源頭若不夠大,終究入不敷出,20年的企劃經驗,於是讓她鑽生出另一條生存之道──接案養店,以書店為單位接公私部門的活動企劃,再用這些收入回來養書店。
「其實我之前還沒這麼具體的覺悟。」夏琳說,接案辦活動是3、4前才開始的重操舊業,最初只是有人請她幫忙,就順便賺點外快,直到這2年經過好幾次熬不過租金的掙扎,才成為出現在的模式,「剛好我有這種技能,既然我可以,那就去做。」
這年頭辦活動的書店不在少數,但辦市集是南崁小書店的特有強項。在台灣文青市集還沒有滿街跑之前,夏琳就已經在門前辦了超過50攤的大型市集,讓市集一舉成為小書店的招牌,更成為在地的熱鬧日子,「也因為這樣認識很多手作品牌,現在我手上有超過500家攤位名單,有時候都說不要做書店,轉行去當攤頭就好。」
後來她還真的當起攤頭。前年開始,小書店來到花蓮鯉魚潭邊,接下林務局的案子辦潭邊市集,一邀就是超過30間獨立書店、出版社擺攤,文字跟大自然激盪出全新火花,吸引超過3000人次到來,這樣豐富的戰果,不僅仰賴獨立書店相挺,也歸功於小書店一路累積的活動、企劃經驗。
「如果我一個案子200萬,只要拿10%甚至6%的行政管理費,就能夠支付房租、人事費用。」夏琳說,這1、2年來,小書店就是靠這樣的模式運作,她也開始訓練團隊成員寫企劃、提案、執行跟成本控管的概念。
「我的營運的方向已經有點像誠品路線。」夏琳苦笑道,像誠品也是靠賣場賺錢,那書店的意義是什麼?「你把書的部分當公關行銷,只要把核心價值顧好,其他賣場、旅館、品牌就會發亮,如果書荒廢了,其他部分一樣活不了,我不知不覺有點變這樣的路線,把小書店顧好,顧好之後再拓展其他收入,這就是我8年來的覺悟。」
既然早就放棄賣書賺錢、拒絕在折扣裡掙扎,那為何又串連抗議電商?「因為他們有勇氣想突破現狀。狗吠火車就算沒效果,但一直吠一直吠,旁邊的路人也會看,有人會罵你死狗、把你踢開,有些人可能會丟一塊肉過來,至少會引起注意,因為除了同溫層,大家其實不知道打折背後牽扯很廣,如果可以引起討論,不管如何都會有幫助。」
她承認,行動的後果讓人無力,「我已經放棄了,就算圖書定價真的統一,書店能活得更好嗎?時代巨輪在走,總有一天我們會跟錄影帶店一樣被淘汰,只是多久之後會消失,我們不曉得。」
不管賣多少書,在出版產業結構下,都很難撐起一家書店。夏琳回憶,小書店過去不乏重量級講者,小野、吳明益都曾來開過講座,桃園各地的聽眾都慕名而來,把現場擠得滿滿滿,看來很是風光。
「但真的算錢時就洩氣了。」夏琳說,有時一場座談結束賣了70、80本書,看起來很厲害,但假設1本書賺50塊,扣除講師費、車馬費幾乎所剩無幾,「我真的麻木了,就算進書價格再給我多1折,也養不起這個書店。」
沉寂1年後再復出,夏琳也還在思考書店的意義與生存,光是這2個月時間,小書店就辦了40場走讀、講座活動,很是熱鬧,「辦這麼多就是想帶人潮,有人潮就有錢潮朝,但這個需要很大精神,以後我們可能上半年寫書、接案子,下半年拿案子的盈餘來開店,還沒確定,但我很積極想找出一條活路。」
翻開夏琳的名片,上頭印的不是書店,是微型藝術聚落,「我是小小的地方,辦市集、活動,大家會想來聚集,熟了以後就會告訴我們他們的故事,像昆蟲一樣,書店就是會發光的聚落,每個地方都有故事,書店就是穿針引線的角色。」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請
喝杯咖啡,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