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的眼球都被網路占滿 三餘書店:我們得談「走出書店能做什麼」

獨立書店「三餘」2013年在高雄市區開幕,面對網路時代來臨,店長鍾尚樺說「三餘」很像企劃公司,以書為核心並用各種方式解構來讓現代讀者了解。(取自三餘書店臉書)

獨立書店「三餘」2013年在高雄市區開幕,面對網路時代來臨,店長鍾尚樺說「三餘」很像企劃公司,以書為核心並用各種方式解構來讓現代讀者了解。(取自三餘書店臉書)

紙本書閱讀風氣下降、網路書店折扣一家低過一家,早就都不是新聞,越來越少人逛書店的時代下,沒有財團、大型資本奧援的獨立書店,又要怎麼因應?《風傳媒》規劃「未來書店演化論」專題報導,一窺各家經營者面臨衝擊如何蛻變,從高雄在地社運催生的三餘書店,期望擺脫過往的書店思考,打造能夠接軌下一代孩子的新型態書店。

「我們其實很像企劃公司,以書為核心發展各種變化,某種程度上是在解構書的內容,變成現代讀者聽得懂、能瞭解的內容。」聊起這幾年來書店辦過的活動,三餘書店店長鍾尚樺說,不管是到各個小學講在地歷史,辦2天1夜的走讀行程,甚至辦2000人演唱會,都是在實踐對未來書店的想像。

去(2020)年雙11購物節,為抗議電商平台祭出新書66折優惠,全台將近40家獨立書店發起串連抗議。其中,三餘書店的臉書貼文意外掀起最大浪潮,「我們那時觸及接近30萬,也就是台灣每100個人裡就有1個人看到這件事。」

(延伸閱讀:24年東海書苑「砍掉重練」 廖英良:以毛利看,圖書已無法稱為產業了

但如果看下方留言,大概只有2成網友讚許,其他不是困惑,就是不支持,大多認為書店要自己找到出路,而不是情率勒索消費者。

「我看了反而是被激勵,就是要認清事實,大家其實期待書店改變,只是講不出他們到底喜歡什麼樣子。」鍾尚樺說,「那個樣子是我們書店要自己想出來的,如果現在還繼續固守那2成的人,未來可能只剩1成。」

「要有自己的發聲平台」──從大港歷史蛻變而來的高雄書店

2013年10月,三餘書店在高雄市區的透天老屋正式掛上招牌。

那幾年台灣街頭風起雲湧,從文林苑、大埔案再到太陽花學運,由南到北催生不少以議題為主軸的書店,而三餘也脫胎自一場社會運動。

2012年,高雄市政府推動亞洲新灣區計畫,欲拆除港邊哈瑪星一帶的老屋,促使一票青年發起保存運動,成立「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其中,會社總幹事謝一麟與影評人鍾尚恩等熱愛電影的好友,後來在「打造屬於高雄的發聲平台」這個願景下,開設了這間英文名為TAKAO BOOKS的書店,主攻文史、人文社會,也支持獨立刊物與小誌。

亞洲新灣區公辦開發區分佈圖。(圖/高雄市地政局提供)
高雄市政府致力推動亞洲新灣區計畫。(資料照,高雄市地政局提供)

「我們不完全只想談書,書是議題操作的後續連結,像辦一場講座之後,聽眾可以找相關書籍補充後續知識。」待過書店、做過NGO,甚至當過投資顧問的鍾尚樺,後來也在哥哥鍾尚恩的關係下進入書店。他舉例,書店最初就主打過學者管中祥的《公民不冷血》,期待透過提供各種知識、思辯,讓大家思索未來要住在怎樣的城市、怎樣的生活。

占地2952平方公里的大高雄,曾經有一度被稱做文化沙漠,而作為一間以高雄為名的書店,如何挖掘這塊土地的故事,便是思索這座城市未來的重要起點。三餘書店網站上除了書評,不乏圖文並茂的在地老店、匠人訪問,比如隱身興達港邊,曾為導演李安打造《臥虎藏龍》兵器的鑄劍師郭常喜、當年美軍官兵帶酒店小姐挑布料、訂做禮服的金孔雀名店,更拍了40多支短片,談歷史也聊城市生活。

鍾尚樺說,這樣的成果也是拜書店團隊所賜,光是核心成員就5、6位,大家各自又有不同興趣、專長,才混和出如今的熱鬧景象,「我們把所有資源鋪成面,再從這個面說出故事,讓大家接收之後,各自找想深入的點去研究。」

這些故事往往意外精彩,比如說,三餘去年策劃的走讀活動之一,是走訪連在高雄都沒多少人知曉的山區孤軍。

紮根土地換來緣分──發掘隱身山邊的異域孤軍

國共內戰後,大批軍隊滯留在滇緬邊境,直到國民政府啟動「國雷專案」後,才將這批異域孤軍帶回台灣,安置在在南投清境、高雄美濃與屏東里港等地;其中位於美濃的精忠新村、成功新村,後來合併成精功社區,不僅保留當年帶來的雲南、緬甸文化色彩,村人更能燒出滿桌酸辣到地的滇緬料理。

最初如何發掘、接觸這樣一個地方?鍾尚樺說,一方面是社區工作者朋友牽線,另外還有前幾年的紮根。三餘過去2年來,已在山區耕耘偏鄉閱讀、體驗活動,像是帶六龜學生認識日治時期開採樟腦的歷史,也讓學童親手製作、重現當年工人入山時攜帶的「採樟便當」。

20200103-獨立書店三餘書店於高雄各地學校舉辦講座,介紹當地文史發展,於六龜龍興國小講述日治時期開採樟腦歷史。(三餘書店提供)
獨立書店三餘書店於高雄各地學校舉辦講座,介紹當地文史發展,於六龜龍興國小講述日治時期開採樟腦歷史。(三餘書店提供)

對精功社區的走讀規劃,三餘當然不是像旅行團一樣,帶觀光客去吃土產、看風景,而是以書籍、紀錄片為出發點,告訴大家滿桌大薄片、打拋肉背後的歷史。

不過這段課本不教的歷史,饒是有柏楊《異域》這樣的名作可供參考,對現代人仍顯遙遠,於是三餘先請社區居民、耆老到書店開講座,輔以專書《石灘地上建家園》、紀錄片《南國小兵》等媒介,再帶著大家進入社區,體驗食物與發展故事。

「過去大人有段時間不談這些事,因此現在小孩聽到這些事是失落的。」鍾尚樺指出,相較其他孤軍的落腳處,精功社區位在河床地旁,滿是鵝卵石,種什麼作物都很困難,這批人早年非常艱苦,好不容易撐到了現在,也開始想讓外界看見他們的努力,「到那邊才會看到,老兵跟他們的家眷孤苦無依,面對貧乏如何求生,這些都是高雄實實在在的故事,只是大家沒去瞭解。」

透過走訪才會發現,夾在國族無奈下的這批人,如今生長出獨特樣貌。鍾尚樺舉例,像是社區裡有自己的香料田,起源是過去國共之間無法往來,許多菜式在缺乏香料、食材下無法重現,在兩岸通航後,第一批老兵們立刻飛回去,帶著大量香料種子回來。

鍾尚樺說,因為三餘不是只想賣書,是要瞭解書的背景,過程中不斷累積在地知識再回饋給讀者,因此來參加活動的人,都是對議題、文史有興趣,是想到社區裡聽老兵講故事、談他們的生活,「我們一直跟社區合作,並試著跟書結合,尋找合適的延伸閱讀素材,而不是每次講社區推廣,就思考要拿什麼名產出來,是要包裝成另一種文化氛圍,這是書店要做的事。」 

書店要做的事這麼複雜?鍾尚樺說,這就是他們想實驗的未來書店。

開書店要這麼累?未來書店得談「書店外能做什麼」

「我們30歲以上的人聊書店,其實都是在緬懷過去,很多人希望保持一個都是書的空間,這比較像我們記憶中的書店樣貌。」鍾尚樺說,但當他開始到各個學校演講時,才現孩子們的世界已經改變。

「他們已經透過網路吸收所有資訊跟知識,太多孩子根本沒來過書店,我們小時候無聊不是打籃球,不然就去書店看小說,從福爾摩斯看到金庸,可是現在孩子的生活不是這樣,那不是他們的日常。」

20201230-專訪高雄獨立書店三餘書店。(陳品佑攝)
高雄三餘書店店長鍾尚樺接受《風傳媒》專訪。(陳品佑攝)

這10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的發達,網路消費、社群網站與手機遊戲不斷衝擊現實世界的百工百業,書店做為一種實體店面,呈現的樣貌當然只是冰山一角。

鍾尚樺說,當然他們也可以固守最「傳統」的書店路線,店裡只有書疊得滿滿的,但就算如今書賣得再好,也無法說服新一代孩子走進書店,「如果不走出去跟他們接軌, 孩子長大很快,國中小幾年後就會上大學,那時候他們已經沒有買書習慣,想要接軌會更困難。」

20201230-專訪高雄獨立書店三餘書店,店內畫面。(陳品佑攝)
高雄獨立書店三餘書店內擺設。(陳品佑攝)

但當開書店的人漸漸都生了小孩、不再是少年時,要怎麼克服跟下一代的世代差距?三餘一夥人反覆討論,結論是:不要談書店裡能幹嘛,要談書店外能幹嘛,「你只能到外面,讓他們看你做了什麼。」

鍾尚樺舉例,像這些孩子會去同志大遊行,認同某些性別、社會議題,身為書店要不要去參與?讓他們知道在這個議題上,書店可以幫忙什麼、提供什麼知識或活動,甚至結合像走讀這樣的活動,讓他們發現書店還可以有這些體驗。

20201102-2020「成人之美」同志大遊行。(陳品佑攝)
2020「成人之美」同志大遊行。(資料照,陳品佑攝)

在數位戰爭互搶眼球的時代,三餘書店早就部署完畢,除了透過臉書、Instagram專頁以及LINE帳號針對不同年齡層讀者推廣,官網甚至在疫情前就架設完整商城系統,今年在疫情期間,也開設Podcast頻道,聊書、高雄以及社會脈動,林林總總的操作,最終目的無非是希望連結回實體,讓客人走進店裡。

鍾尚樺比喻,這就像是迪士尼樂園,「大家都看過迪士尼卡通、電影,總會想去一次樂園吧?所以我的書店要夠夢幻。」

(延伸閱讀:大象打架踩死螞蟻!從折扣到便利性都輸電商 獨立書店轉型要往哪裡去?

展覽、劇場、演唱會全不放過 「有趣的事情我們都想試試!」 

這些年來,三餘書店辦過吳明益科遊展,把《單車失竊記》的各個元素與高雄對應,再結合科學原理重現情節,店裡的講座空間除了講座外,也辦過劇場表演、獨立音樂專場,對外還曾幫歌手陳明章辦過2000人演唱會;鍾尚樺說,所有讀者可能覺得有趣的事,他們都想試一試,「你可以來好幾次都不買書,但請每次都來看看我們發生了什麼事。」

不過鍾尚樺也坦言,這種模式耗費的心力、成本非常高,「現在我為了賣1本書要做那麼多事,等於是用一本書2、3倍的成本在經營,如果只想賣書,擺明是虧死不償命,所以我們才會變得很像企劃公司。」

20200103-獨立書店三餘書店舉辦吳明益科遊展,將《單車失竊記》情節與高雄歷史結合呈現。(三餘書店提供)
獨立書店三餘書店舉辦吳明益科遊展,將《單車失竊記》情節與高雄歷史結合呈現。(三餘書店提供)

三餘如今部分心力也是放在辦活動、接企劃案。鍾尚樺認為,如果這個案子是他們也想做的事,又能帶來盈餘,就等於是從書店的知識出發,再把收入回收到書店身上,這樣就撐住了整家店。

(延伸閱讀:「多少折扣都沒用」 南崁小書店掙扎8年領悟:只賣書連工讀生都請不起

書店生態產生質變 台灣陷入獨立書店實驗期

默默地,書店的形象離過往的書店越來越遠,身兼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秘書長的鍾尚樺則指出,這幾年全台書店其實沒有變少,反倒還略微增加,「變少的都是傳統書店,增加的是一半賣書,一半做其他東西的新型態書店,這就是質變。」

熱銷書擺在架上,讀者就會自動上門的時代已經過去,即便《哈利波特》再版,刺激的也是網路書店買氣,「但如果有個地方夠有趣、好玩,讀者可能還會想踏進來,好玩、有體驗感,才是未來書店必須發展的內容」,而這些內容,都環繞著書所提供的知識。

20201230-專訪高雄獨立書店三餘書店,書店外觀。(陳品佑攝)
高雄獨立書店三餘書店外觀。(陳品佑攝)

「某種程度上,這是在扼殺傳統書店的未來。」鍾尚樺坦言,「但現在獨立書店就是在實驗未來書店的樣貌,台灣有200、300家獨立書店,都用各自方式在實驗,過程裡可能有人消失,有人會留下來,留下來的這幾家,可能就是未來獨立書店的樣貌。」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