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全球首屆性別平等奧運在巴黎!男女選手達到史無前例1:1比例的里程碑

整修的建築外牆,重新規劃的地鐵路線,街上的海報與廣告,還有不斷湧入的住房及旅遊需求……走在巴黎街頭,所有人都忐忑地倒數著巴黎奧運的到來。

編輯/陳佑瑄 撰文/Charlie Lee 圖片/Getty Images

全球首屆性別平等奧運在巴黎!男女選手達到史無前例1:1比例的里程碑

表訂於7月26日至8月11日舉行,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以下簡稱:國際奧會)以包容、性別平等及年輕世代為主軸為本屆奧運注入全新標準,除了新增霹靂舞、運動攀登、滑板及衝浪等四個自選運動,鼓勵選手用更有創意的方式展現運動精神外,更增設不少「前所未有」的政策與措施,為這場盛會增添了一股不凡色彩,也聚焦世界目光,擁抱且包容多元運動賽事。

為了符合環保、永續精神,巴黎奧運官方以「Games Wide Open」為口號,宣布要打造最節能的運動盛會。而在巴黎市政廳(Hôtel de Ville)建築外觀,擁有許多奧運指標性元素,是馬拉松比賽的起點和終點處。
為了符合環保、永續精神,巴黎奧運官方以「Games Wide Open」為口號,宣布要打造最節能的運動盛會。而在巴黎市政廳(Hôtel de Ville)建築外觀,擁有許多奧運指標性元素,是馬拉松比賽的起點和終點處。

橫跨世紀的漫長馬拉松

回顧女性運動員參與奧運的歷史,每一步都走得很艱辛,因為過往的女性不僅無法參賽,更被禁止進入體育場或觀眾席。1900年的巴黎奧運會上只有22位女性運動員,且只被允許報名少數幾個項目,分別是同年引入的網球與高爾夫球個人項目,以及帆船、槌球和馬術三個混合項目,讓英國選手 Charlotte Cooper 成為史上第一位贏得網球獎牌的女性。1910年,國際奧會透過投票通過,新增兩個女性可參與的游泳項目和一項跳水比賽,但兩年後的斯德哥爾摩奧運中,女性參與比例卻仍只有寥寥2%,遠不及男性參與人數。

在1900年的巴黎奧運會上,英國選手 Charlotte Cooper 成為史上第一位贏得網球獎牌的女性。
在1900年的巴黎奧運會上,英國選手 Charlotte Cooper 成為史上第一位贏得網球獎牌的女性。

到了1928年的阿姆斯特丹奧運,國際奧會不顧當時主席 Pierre de Coubertin 的反對,將田徑和體操項目開放給女性參賽者報名。「讓女性參與800公尺長跑比賽」的這個想法,激起了一些守舊派人士的恐慌,迫使國際奧會新增一項「禁止女性參加200公尺以上賽事」的禁令,直到1960年才被廢除。

在倫敦溫布利體育場舉行的1948年奧運會上,荷蘭選手范妮·布蘭克斯-科恩(Fanny Blankers-Koen)在4X100公尺接力賽中進行錨腿比賽,以47.5 秒的成績奪得金牌。
在倫敦溫布利體育場舉行的1948年奧運會上,荷蘭選手范妮·布蘭克斯-科恩(Fanny Blankers-Koen)在4X100公尺接力賽中進行錨腿比賽,以47.5 秒的成績奪得金牌。

時間快轉到1948年倫敦奧運,4104名運動員中只有390名女性,且女性選手還不能報名超過三個以上的個人項目。儘管規則礙事,卻不減當年30歲、育有兩個孩子的荷蘭家庭主婦 Fanny Blankers-Koen 對田徑的熱忱,一口氣報名了100公尺、200公尺、80公尺跨欄三項個人項目,以及混合項目4 X 100公尺接力,並在每個項目中都奪得金牌,成為該年奧運上收穫最大的贏家,也被稱為「飛翔的家庭主婦」(the flying housewife)。

2. 荷蘭運動員 Fanny Blankers-Koen 在1948年倫敦奧運女子 80 公尺跨欄決賽中獲勝,並還奪得田徑100公尺、200公尺與混合項目4 X 100公尺接力的金牌,成為該年奧運上收穫最大的贏家,而被稱為「飛翔的家庭主婦」。
2. 荷蘭運動員 Fanny Blankers-Koen 在1948年倫敦奧運女子 80 公尺跨欄決賽中獲勝,並還奪得田徑100公尺、200公尺與混合項目4 X 100公尺接力的金牌,成為該年奧運上收穫最大的贏家,而被稱為「飛翔的家庭主婦」。

1991年,國際奧會在實現運動員數量上的性別平等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宣布自該年起,所有被納入奧運的運動賽事都必須包含女性項目。1994年,國際奧會在奧林匹克憲章中正式納入性別平等原則,明確表示致力於推動女性參與體育活動,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奧運組織委員會開始倡議,確保每屆男女性運動員人數相等。

裁判Veronika Szucs(中)宣布英國選手Nicola Adams(左)在2012 年倫敦奧運會第13 天女子蠅量級(51 公斤級)拳擊決賽中擊敗中國選手Cancan Ren(右)獲勝。
裁判Veronika Szucs(中)宣布英國選手Nicola Adams(左)在2012 年倫敦奧運會第13 天女子蠅量級(51 公斤級)拳擊決賽中擊敗中國選手Cancan Ren(右)獲勝。

Nicola Adams 在2012倫敦奧運為英國隊拿下女子拳擊蠅量級金牌。
Nicola Adams 在2012倫敦奧運為英國隊拿下女子拳擊蠅量級金牌。

有些運動慢了一大截,但仍成功帶領女性運動員踏入奧運會殿堂。諸如過往被視為對女性過於野蠻的拳擊比賽,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中才首度讓女性選手綻放光芒;過往的90年間被視為過度危險而僅限男性參加的跳台滑雪,則是在2014年索契冬奧會上才新增了女性項目。

2014年索契冬奧會上,德國運動員 Carina Vogt 贏得女子跳台滑雪金牌。
2014年索契冬奧會上,德國運動員 Carina Vogt 贏得女子跳台滑雪金牌。

頌讚改變世界的女性

女性運動員花費一個世紀為自己的權利以及熱情而奮鬥,用實力說話,向世界證明,運動無關乎性別,儘管途中歷經不少冷眼及打壓,卻啟發了各領域的萬千女孩,讓懷抱夢想的人們也能勇敢築夢,也帶領世界見證了本屆 2024 巴黎奧運會的不少創舉。

人權藝術家約瑟芬.貝克(Josephine Baker)
人權藝術家約瑟芬.貝克(Josephine Baker)

首先是選手數量,在世界各地共10,500位運動員中,男女選手數量各為5,250人,是過往從未出現過的平衡。此外,奧運村街道也以歷史上幾位傳奇女性來命名,包含女權律師吉賽勒.哈里米(Gisèle Halimi)、人權藝術家約瑟芬.貝克(Josephine Baker)、迪尼鎮(Dugny)居民伊芙.沙斯塔尼奧爾(Eve Chastagnol),以及法國首位女性戰鬥機飛行員卡洛琳.艾格(Caroline Aigle)等人。

人權藝術家約瑟芬.貝克(Josephine Baker)被列在奧運村街道作命名。
人權藝術家約瑟芬.貝克(Josephine Baker)被列在奧運村街道作命名。

另外一項改變措施,是降低女性在社會與家庭中的角色負擔。在多數國家和社會中,家庭的責任往往落在女性身上。在有了家庭之後,不少婦女都被迫在專業、熱情和工作上做出取捨,而礙於文化或是宗教壓力,絕大多數都會選擇回歸家庭。

2024 巴黎奧運選手村。
2024 巴黎奧運選手村。

2024 巴黎奧運選手村秉持永續的排碳規劃目標,本體設計為綠建築,比賽結束後將成為環境友好居住社區 ,同時利用地熱和太陽能發電永續營運。
2024 巴黎奧運選手村秉持永續的排碳規劃目標,本體設計為綠建築,比賽結束後將成為環境友好居住社區 ,同時利用地熱和太陽能發電永續營運。

以往未經認可人員不得進入選手村,導致不少母親需要在奧運期間告別家庭,甚至暫停哺乳,為讓女性運動員能降低焦慮,以及在社會期待中,對家庭責任的愧疚感與負擔,本屆奧會特別在選手村旁的飯店內設置了哺乳室,供運動員及其陪同人員照顧孩子,希望透過這項設施滿足母親們的需求。除此,更同步在飯店新增寬敞的家庭區域,並安排車輛在飯店與訓練和休息區之間接送,讓所有運動員和工作人員,都可以在備賽期間享受親子時光。

2024 巴黎奧運選手村指標。
2024 巴黎奧運選手村指標。

 2024 巴黎奧運選手村秉持永續的排碳規劃目標,本體設計為綠建築,比賽結束後將成為環境友好居住社區 ,同時利用地熱和太陽能發電永續營運。
2024 巴黎奧運選手村秉持永續的排碳規劃目標,本體設計為綠建築,比賽結束後將成為環境友好居住社區 ,同時利用地熱和太陽能發電永續營運。

跨性別選手參賽的討論

跨性別運動員在女性運動賽事中,往往是一個備受討論的議題。反對將其納入女性組別的人們大多認為,經歷過男性青春期的跨性別女性,在轉變完成後,體內仍可能有高於非跨性別女性的睪固酮激素,具備對非跨性別女性的不公平體能優勢,但跨性別人士們則表示,此項差異可透過服用女性激素來平衡。

紐西蘭跨性別女子舉重選手 Laurel Hubbard。
紐西蘭跨性別女子舉重選手 Laurel Hubbard。

儘管如此,目前有幾項運動明定跨性別選手的參賽限制。舉例像是,拳擊賽事就不允許任何跨性別運動員參賽;鐵人三項、網球和射箭比賽,需檢測跨性別女性的睪固酮水平是否在指定範圍內。田徑、自行車、游泳、橄欖球和板球等運動,則規定如果跨性別女性在開始變性前經歷了青春期,就不能參加女子組比賽。目前有關跨性別轉變如何影響一個人的運動能力的研究仍然有限,但在有關單位和科學人員證實並建議之前,相關研究人員也提醒,不要基於非運動特定或與運動相關的研究,就輕率地禁止或排除跨性別人士參與運動的資格。

加拿大女子足球運動員 Quinn,在2020東京奧運上,成為首位贏得金牌的跨性別和非二元性別選手。
加拿大女子足球運動員 Quinn,在2020東京奧運上,成為首位贏得金牌的跨性別和非二元性別選手。

性平運動的未來挑戰

儘管在本屆巴黎奧運會上,男女選手數達到了平衡,也祭出許多新的改變來推動性別平等,但回顧奧運歷史,包含技術員、教練或各大體育團隊、具有決策權力的職位,女性的身影還是屈指可數,像是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上,僅有13%的教練是女性,而2022年北京冬奧會中,女性教練的則只有10%。

在促進運動賽事性別平等的過程中,確保體育環境的安全不容忽視,因為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有21%的女性曾在運動中遭受過或正在遭受性虐待。在缺乏可靠管道和保護受害者機制的情況下,不少女性最終可能選擇棄賽,且必須在氣餒、挫敗和巨大的心理壓力中力求生存。因此要讓女性選手安心參與運動,需要政治、法律、體育機構和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嚴格制定教練行為準則、清晰的報告流程以及招聘團隊人員等細節與方針。

看著即將到來的巴黎奧運,大家準備好了嗎?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