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類
」 保育類 海龜 龍宮貝 野放 海保署近海情怯?澎湖野放4海龜 1欖蠵龜頻回頭不想走
澎湖縣政府29日上午在馬公市海灘野放4隻收容海龜,當地3所國小和幼兒園師生等140人共同參與,縣長陳光復藉此對3校學生宣導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教育。未料,野放儀式開始時,現場海龜不知為何「近海情怯」,在沙灘上按兵不動,最後靠保育人員將牠們抬下海,其中1隻欖蠵龜浮在海面不走,且頻頻回頭,岸上人員見狀只好再下水將牠抱回觀察。澎湖海龜救護收容工作站說,不清楚欖蠵龜不走又上岸的原因,會帶回去再觀察。不過,欖蠵龜以往在澎湖海域少見,今年卻異常變多,很奇怪,研判可能是從菲律賓的棲地被潮流帶過來。澎縣府農漁局在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建議氣候、野放的最佳潮位下,昨日野放先前因天氣不佳擱淺於沙灘、體弱或漁網纏繞等因素所收容的2隻綠蠵龜及2隻欖蠵龜,都是經熱心民眾及岸巡人員通報縣府,由農漁局協助運送至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救傷收容,經細心照料後,皆已成為健康個體。農漁局指出,在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以及專業獸醫師的照料下,經過數月觀察及野訓生存能力後,4隻海龜活動狀況上均良好,眼睛及尾部外觀均正常,食欲情況佳,體表傷口已癒合,經評估符合專家學者要求野放標準。不過,因颱風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共伴效應影響,海象不佳,野放時不時有長浪打上潮線以上,讓現場人員全身溼,連一旁觀看的小學生也閃避不及,還好海巡署岸巡人員在場戒護,幫忙維護安全。現場民眾說,不知海龜是不是看海象不好,乾脆賴著暫時不想回大海了。
海保署攜手遠見天下文化 世界候鳥日前夕推出《這裡,真的不一樣了》繪本 澎湖青螺是小燕鷗漫長遷徙旅途的第二個家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攜手未來親子學習平台推出以保育類「小燕鷗」為主角的新繪本《這裡,真的不一樣了!》,在世界候鳥日前夕(11日)於高雄港港史館舉行新書暨動畫發表會,開場由大伙房書院帶來小燕鷗保育行動劇,海保署副署長吳龍靜、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總經理何瑋、繪本作者王文華、審校臺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洪崇航博士及港務公司高雄港職場互助教保中心小朋友,共同攜手倡議海鳥保育行動。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及海保署署長陸曉筠同時透過影片,與在蘭嶼的蘭恩教保服務中心小朋友互動,呼籲大家共同守護候鳥棲地,讓臺灣永遠是小燕鷗漫長遷徙旅途的第二個家,並致贈小朋友小燕鷗布偶。有興趣的民眾可至政府出版品展售通路(「五南文化廣場網路書店」及「國家網路書店」)購買,或至海保署官方網站(https://www.oca.gov.tw/海洋保育教育>海洋保育教案)閱覽。《這裡,真的不一樣了》繪本封面(圖/海保署提供)。陸曉筠表示,臺灣是許多候鳥及遷徙物種的中繼站,有玄燕鷗、白眉燕鷗、紅燕鷗、蒼燕鷗、鳳頭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以及書中黃嘴黑帽的小燕鷗等7種保育類燕鷗在臺灣繁殖,每年季節悄然變換時,候鳥們便開始漫長的遷徙旅程,在這裡避暑、過冬、繁衍下一代;繪本故事引導我們跟著小鷗與小燕幫下一代找尋適合的居所、覓食、度過風雨,再一起透過守護行動讓可愛的燕鷗寶寶小黑、小圓順利成長,到離巢遠去,澎湖青螺棲地保育有成,志工們等待小燕鷗們再次回來,這裡就像是牠們的第二個家。海委會主委管碧玲與蘭恩教保服務中心小朋友互動(圖/海保署提供)。陸曉筠補充,為了讓更多人認識並關心這些遠道而來的海洋嬌客—小燕鷗,特別邀請金鼎獎作家王文華創作《這裡,真的不一樣了》繪本,透過故事與插畫展現守護海洋生態的重要性。海保署一貫致力於推動海洋保育政策與行動,此次推出第四本《這裡,真的不一樣了》繪本,同時出版動畫與教案,期盼孩子們能從繪本小燕鷗的眼中,思考我們對待環境的方式,學會愛護環境,守護小燕鷗的棲息地,呼籲社會各界將保護海洋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共同實現海洋保育的目標。大伙房書院小燕鷗保育行動劇(圖/海保署提供)。海保署指出,臺灣每年迎接無數遷徙物種,其中,小燕鷗是臺灣最小的鷗科鳥類,每年4至8月,這些小巧的海鳥從南半球飛抵臺灣沿岸,在河口與沙灘築巢繁殖。然而,牠們的繁殖過程充滿挑戰,不僅要面對天敵與氣候變遷,還要應對流浪犬貓入侵、車輛輾壓及人類活動的破壞,這些威脅大大影響了小燕鷗的繁殖成功率。未來親子學習平台也致力於培養下一代的環保意識,《這裡,真的不一樣了!》透過中文、英文雙語編譯,希望藉由繪本推廣,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從繪本中找到屬於自己對海洋的那份感動及愛護海洋的心,讓關心海洋的行動全齡化、國際化。海保署進一步說明,今日發表會上,參與貴賓共同呼籲大眾「守護燕鷗、珍惜海洋」,遵守「四不一要」原則,首次公開《這裡,真的不一樣了》繪本內容,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在國家書店及五南書局通路購買,繪本教案刊登於海保署官網,動畫也公開在海保署Youtube。此外,今年10至11月也將在北、中、南及澎湖舉辦海洋保育繪本工作坊,歡迎親子家庭報名參加,活動報名資訊後續將公布於海保署及未來Family Facebook官方社群平台,敬請期待。
高屏地區首例通報!台灣黑熊受困套索「右前掌斷裂」 大武部落馳援
屏東縣霧台鄉大武部落巡守隊於9日在部落旁海拔僅513公尺的原住民保留地,發現有台灣黑熊受困套索,動員超過20人合力救援,經過治療後,黑熊狀況穩定。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指出,9日下午近4點接獲屏東縣霧台鄉大武村長麥庸正通報,大武社區發展協會執行生態服務給付的棲地巡護時,在大武部落旁海拔僅513公尺的原住民保留地發現有台灣黑熊受困套索,立即會同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並動員20餘人至現場與族人合力救援,在現場麻醉檢傷後,連夜將黑熊後送並於隔日清晨12點抵達屏科大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受困黑熊是亞成體母熊。(圖/林保屏東分署提供)經詳細檢查,受困黑熊是亞成體母熊,體重約20公斤、站立高度約1米,右前掌因受困套索導致掌股斷裂,但目前狀況穩定。屏東分署表示,此次黑熊通報救援是高屏地區首例,高屏山區原本即有黑熊分布,近年更逐漸接近淺山聚落,由於山村農民或族人為防範獸害或傳統狩獵會在農地或保留地布放套索,以往雖有黑熊受困套索傳聞,但可能因山村民眾多誤解使用套索是違法行為,不敢聲張,因而從未接獲通報,也可能有黑熊因此無辜喪命;林業自然保育署因而積極宣導「誤捕黑熊及時通報並協助救援即可免責」的正確觀念,並且與山村社區合作推動黑熊生態服務給付,由居民自主巡護棲地與監測生態,此一首例通報實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屏東分署進一步說明,參與此次救援的除了屏東分署潮州工作站、野聲環境生態有限公司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人員外,之所以能快速完成救援的關鍵,是大武部落參與黑熊生態給付自主巡護隊員在發現第一時間就立即撥打電話通報分署,而且還提供現場影像,讓救援團隊得以評估現場環境及規劃動線;此外,隊員也同時邀集部落族人到場協助救援工作,因此除了6名大武部落族人外,投入救援的還包括霧台鄉長巴正義與同仁等公私部門總共20餘人。針對本次通報及協助救援的族人,屏東分署將會頒發獎勵金給予鼓勵。屏東分署今年已至轄內山村部落辦理33場次台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說明會,宣導生態服務給付計畫、誤捕黑熊通報免責等政策,鼓勵山村居民參與黑熊保育。屏東分署同時再次呼籲,在地部落及農友有傳統狩獵或防範獸害的需求與權利,但為免誤捕非標的物種如黑熊等,因此設計改良式獵具提供有需要的山村居民免費換領,以淘汰市售的大口徑制式套索,並歡迎更多社區部落加入台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行列。民眾如發現野生動物受困,請即刻撥打地方政府服務專線1999、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4小時通報專線0800-000-930或屏東分署08-7236941;若不慎誤捕或誤傷保育類野生動物,切勿私自處理,只要立即通報、協助救援就不會被究責。
有緣人花12萬買來放生 龍宮貝可以回家了
宜蘭縣頭城鎮漁民林天明日前出海作業時,捕撈到俗稱「龍宮貝」的龍宮翁戎螺,林天明以12萬元賣給願意放生的買家,24日清晨依約放生,不過,外界有人質疑林天明違法捕魚,但縣府表示,龍宮貝並非保育類,初步了解林天明的作業方式也無違法。林天明21日以拖網漁法,在龜山島海域捕撈到直徑約20公分的活體龍宮貝,林天明想要售出的訊息傳開後,國立台灣博物館透過臉書指出,早在1968年台灣漁民在東沙群島附近首次發現龍宮貝,後來也引起台灣貝類研究的熱潮。國立台灣博物館在臉書喊話說,喜愛貝類生物的朋友,不同的物種各有適合的環境,建議不要私藏,不僅可能造成傷害,也可能對生態系統帶來更大的影響。遵循不捕殺、干擾、破壞等原則,回歸自然才能確保未來世代也能享有資源。住台北的游姓民眾前天以12萬元要購買龍宮貝,並請林天明野放,過程需要錄影佐證,林天明表示,聽到對方是要放生,就決定不要賣那麼貴,後來有人出價16萬元,但他已經答應出售,其他人「就算出到100萬元也不賣」。林天明昨凌晨2時從頭城烏石港出海,清晨4時許抵達當初捕撈到龍宮貝的海域後放生,也將拍攝的影音傳給買家,以證明龍宮貝已回歸大海。對於外界質疑林天明作業方式可能違法,縣府表示,林天明的漁船並未超過50噸,在3海浬外作業,也不是採用已經禁止的底拖網捕魚,龍宮貝並非保育類,初步了解無違法問題,如接獲檢舉會請林天明陳述。
活體龍宮貝12萬賣出!他揪「這疑點」檢舉漁民 宜蘭縣府回應了
宜蘭1名林姓漁民近日在龜山島外海捕撈到俗稱「龍宮貝」的活體「龍宮翁戎螺」,引起外界關注。據悉,該龍宮貝最後以12萬元賣出,買家要求漁民到捕獲龍宮貝的海域放生,後者今(24日)一早已依約野放。不過,前議員王浩宇質疑漁民疑似違法使用底拖網,已向相關單位檢舉。對此,宜蘭縣政府回應了。林姓漁民原先受訪時表示,如果自己抓到綠蠵龜等保育類動物,一定馬上放生,但龍宮貝並非保育類,他以前也賣過1次,當時以6萬元售出,再說出海一趟來回要6、7個小時,光油錢就是不小的開銷,所以不可能把龍宮貝捐出或放生,會持續在網路上出售,希望價格不低於6萬元。林姓漁民釋出販售龍宮貝的消息後,陸續有5位買家喊價,分別出價6萬、8萬、11萬6千元、12萬跟16萬元。最後,林男選擇將龍宮貝賣給出價12萬元的買家,並透露對方很有愛心,是打算將其買下放生的,並要求他到捕撈到龍宮貝的海域放生,雙方昨晚完成交易,他也於今天一早出海,依約將龍宮貝放生。不過,王浩宇在臉書發文質疑,「貝類屬於底棲生物,已經檢舉漁民疑似使用底拖網,希望檢調徹查,是否違法捕魚」。對此,宜蘭縣政府回應,漁業署1977年起公告禁止拖網漁船於3海浬內作業;50噸以上之拖網漁船不得進入距岸12浬作業,縣府積極配合中央政策,輔導拖網漁船轉型,減少拖捕對海床造成破壞。據悉,林姓漁民的船隻未超過50噸,因此只要離岸超過3海浬就沒有違法。據了解,龍宮翁戎螺是目前最大的翁戎螺科物種,屬於野生動物,主要棲息於西太平洋深海,臺灣多記錄於東北角。由於其外型與宮殿相似,因此有俗稱為龍宮貝。翁戎螺類的特徵為殼口具有一條細長的裂縫,長達貝殼周緣的一半,被認為是相當古老的形態特徵,對貝類演化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整個家族可追溯至寒武紀。
「活體龍宮貝」喊價16萬!宜蘭漁民12萬賣出 本人吐暖心原因
宜蘭1名林姓漁民近日在龜山島外海捕撈到俗稱「龍宮貝」的活體「龍宮翁戎螺」,引起外界關注。對此,林男原先表示,龍宮貝並非保育類,他以前也賣過1次,當時以6萬元售出,因此不考慮捐出或放生。據悉,這次有數位買家出價,最高喊到16萬元,最後漁民選擇12萬售出,並透露對方打算買下放生。龍宮翁戎螺是目前最大的翁戎螺科物種,屬於野生動物,主要棲息於西太平洋深海,臺灣多記錄於東北角。由於其外型與宮殿相似,因此有俗稱為龍宮貝。翁戎螺類的特徵為殼口具有一條細長的裂縫,長達貝殼周緣的一半,被認為是相當古老的形態特徵,對貝類演化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整個家族可追溯至寒武紀。這次漁民捕到活體龍宮貝,國立臺灣博物館特地在臉書呼籲,「由於生活於深海,對其生態的了解仍然有限。在考量商業利用和潛在利益前,我們應更關注不影響其族群和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野生動物屬於大自然,整個種群的健康與繁衍至關重要,讓龍宮翁戎螺在所屬的自然環境中持續繁衍,這才是真正的守護」。林姓漁民原先受訪時表示,如果自己抓到綠蠵龜等保育類動物,一定馬上放生,但龍宮貝並非保育類,他以前也賣過1次,當時以6萬元售出,再說出海一趟來回要6、7個小時,光油錢就是不小的開銷,所以不可能把龍宮貝捐出或放生,會持續在網路上出售,希望價格不低於6萬元。據了解,林姓漁民釋出販售龍宮貝的消息後,陸續有5位買家喊價,分別出價6萬、8萬、11萬6千元、12萬跟16萬元。最後,林男選擇將龍宮貝賣給出價12萬元的買家,並透露對方很有愛心,是打算將其買下放生的,並要求他到捕撈到龍宮貝的海域放生,雙方今晚完成交易,他預計明天一早出海放生。
捕撈到「活體龍宮貝」!台博館喊話讓它回歸自然 漁民打槍:可賣6萬
宜蘭1名漁民近日在龜山島外海捕撈到俗稱「龍宮貝」的活體「龍宮翁戎螺」,引起外界關注。對此,國立臺灣博物館表示,龍宮翁戎螺曾在館內展出,當時吸引超過50萬人前來參觀,並帶動臺灣貝類研究熱潮,並喊話「遵循不捕殺、干擾、破壞等原則,讓它們回歸自然」。對此,捕撈到龍宮貝的漁民回應了。台博館今(23日)在臉書發文,龍宮翁戎螺曾在臺灣博物館展出,吸引了超過50萬人前來參觀。1968年,臺灣漁民在東沙群島附近首次發現龍宮翁戎螺。1969年,又撈獲並經由臺灣大學教授林朝棨鑑定後於博物館展出,盛況空前,並曾帶動臺灣貝類研究的熱潮。館方說明,龍宮翁戎螺是目前最大的翁戎螺科物種,屬於野生動物,主要棲息於西太平洋深海,臺灣多記錄於東北角。由於其外型與宮殿相似,因此有俗稱為龍宮貝。翁戎螺類的特徵為殼口具有一條細長的裂縫,長達貝殼周緣的一半,被認為是相當古老的形態特徵,對貝類演化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整個家族可追溯至寒武紀。台博館強調,「由於生活於深海,對其生態的了解仍然有限。在考量商業利用和潛在利益前,我們應更關注不影響其族群和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野生動物屬於大自然,整個種群的健康與繁衍至關重要,讓龍宮翁戎螺在所屬的自然環境中持續繁衍,這才是真正的守護」。館方呼籲,臺博館長期推動環境教育,關注生物多樣性與族群保育,不同的物種各有其適合的環境,建議民眾不要私藏,不僅可能造成傷害,也可能對生態系統帶來更大的影響,希望大家遵循不捕殺、干擾、破壞等原則,讓牠們回歸自然,才能確保未來世代也能享有這些資源。《中央社》報導,捕撈到龍宮貝的林姓漁民直言,如果自己抓到綠蠵龜等保育類動物,一定馬上放生,但龍宮貝並非保育類,他以前也賣過1次,當時以6萬元售出,再說出海一趟來回要6、7個小時,光油錢就是不小的開銷,所以不可能把龍宮貝捐出或放生,會持續在網路上出售,希望價格不低於6萬元。
黃喉貂萌樣現蹤 武陵農場籲勿餵食
武陵農場生態豐富,近日有民眾在露營區發現2隻黃喉貂現蹤,其模樣相當可愛,武陵農場也在臉書粉絲專頁分享畫面,並呼籲民眾禁止餵食所有野生動物。2隻黃喉貂現蹤。(圖/武陵農場提供)武陵農場指出,黃喉貂又稱「羌仔虎」,特會捕食山羌,是三級保育類野生動物,別看牠模樣看似呆萌,肉食性且群居的牠們,不僅會單獨獵捕小型動物,也會合力獵捕中大型哺乳類動物。武陵農場露營區出現黃喉貂。(圖/武陵農場提供)農場分享多張黃喉貂的照片,引起網友們討論,許多人分享自己也曾目睹過黃喉貂的可愛身影,但也有不少人提到,「應該都是吃過人類的食物才會進入來找食物」、「拜託大家別再亂餵東西」、「希望把垃圾桶蓋加厚」。武陵農場也特別呼籲,農場所有的野生動物都禁止餵食,不只是猴子、藍腹鷴,這個小巧可愛的黃喉貂也不例外。
南方四島國家公園驚見「海底死亡長城」底刺網 海管處挨轟無作為「不如廢掉」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遭外界抨擊長期來對不法漁民在底刺網禁漁區布放底刺網等亂象視而不見,日前因水下30米節目製作團隊曝光保護海域下綿延數公里長、有「海底死亡長城」之稱的底刺網,並諷說「原來總統賴清德就職時講的重視海洋,是指海鮮。」引發譁然。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因玄武岩地質具世界遺產價值,同時特有種植物、保育類野生動物、珍貴珊瑚礁生態與獨特梯田式菜宅人文地景等多樣化資源,於2014年6月8日正式公告設立成為台灣第9座國家公園。但有節目製作團隊11日下午,在東吉嶼港口外的鋤頭嶼東吉沈城潛點,拍攝到看不見盡頭的底刺網直接橫放在水下。25日下午4時眾人離開東吉嶼時,一出港口就看見海面上漂著大小浮具,遠處一艘漁船正等待收網。讓人不禁質疑,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掛牌10年了,更在東吉駐點,這漁獵行為就像在玉山國家公園內打獵一樣挑釁,主事者卻能視而不見。同時痛批,東吉海域放網浮球擺好擺滿,水下還有偷放掛底的底刺網,如果海管處無能管理,那就乾脆廢掉,花一堆錢搞一個四不像的國家公園,只會管守法的人,放任非法,有權力的人不做事,比做壞事的人更令人厭惡。對此,海管處長徐韶良表示,是看到社群媒體分享後才知道此事,未能掌握第一時間出海巡查,後續會虛心檢討,設法改善。但目前底刺網禁漁規定較複雜,區分全年禁漁期與季節禁漁區,目前並非季節禁漁區禁制時期。而鋤頭北側不遠即涉二分區交界,許多漁民未必清楚瞭解界限座標,容易觸犯規定。
遠雄海洋世界取消鯨豚秀!官方證實「不野放」 新節目至少上千萬
花蓮遠雄海洋公園最受歡迎的海洋劇場「海豚傳說」表演將在2025年底落幕,然而「取消海豚秀」其實並非為了節省成本,遠雄海洋公園行銷業務部總監鄧淳仁接受媒體電訪時表示,取消鯨豚秀並不等同將動物們「野放」,費用也不會因此縮減。反而因為場地轉型製作全新演出,預計要投入上千萬元的製作費。,甚至擴編海洋教育推廣人力,成本都可能會再增加。2024年7月「動物展演管理辦法」已修正完成,規定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的展演方式,遠雄海洋公園飼養展示性動物如水獺、海牛、海獅、海豚等都被列管。而遠雄海洋公園鯨豚秀展演許可2026年到期,遠雄也表示不會再提出申請,預計提前計畫,打算明年底讓「海豚秀」退場。據《NOWnews 今日新聞》報導,遠雄海洋公園行銷業務部總監鄧淳仁透露,早在2015年園方便已準備陸續轉型,除了將打造全台最大「海洋主題遊育園」,更懷有實現東太平洋最大的「鯨豚救援教育基地」願景。又因為水域動物適應需要時間,從小圈養的海豚,不適合貿然野放,因此未來海豚就算不再提供表演,目前園區也沒有走野放路線的打算。鄧淳仁指出,「取消鯨豚秀」消息傳出後,曾有傳聞是因為「鯨豚秀年燒上億費用」,園方為了省錢才取消。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所謂「鯨豚秀年燒上億」費用,是以支撐海洋生物在園區,包含水、電、飼養等「全年所有運營管理」所需的費用。園內的鯨豚都由獸醫師協助定期健康檢查,專業訓練師規劃足夠活動量,更裝設太平洋海水淨化、控制恆溫溫度等設備,因此就算沒有演出,海豚不野放的情況下,費用也不會縮減。鄧淳仁還指出,現在看到的海豚秀與早年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把所有不是海豚正常動作的表演全部拿掉;只讓海豚在水中游行、擺尾,頂多跳躍出水面,演出內容更調整以「海洋保育」為出發點,也不再引進海豚。至於鯨豚秀退場後,場地將會轉型製作全新的演出,預計新推出的內容包含讓民眾能與海豚、海獅或小丑魚等海洋生物隔著玻璃陪伴過夜的「海洋夜未眠」親子體驗營;還有讓限制數量的遊客穿著潛水裝備在專業訓練人員陪伴下,維持一定的距離觀察、並了解海豚與海獅的特徵與居住環境等的「親親海洋體驗」。目標是以「教育」結合「娛樂體驗」,落實海洋永續責任。鄧淳仁提到,新秀預計投資上千萬製作費,用來改造劇場跟製作演出。而原本維持鯨豚生活環境的成本不會消失,甚至預計擴編海洋教育推廣人力等,因此「成本可能會再增加」。
虎頭蜂也有天敵!「這種鳥」不怕毒針 更會採團體戰啄開蜂窩大啖「美食」
近期台東有登山團遭虎頭蜂群攻擊,其中洪姓嚮導為保護團員而遭圍攻,背部超過50處螫傷,最終送醫仍宣告不治。而虎頭蜂攻擊性強,遭螫叮將引起全身性毒性反應,但這樣的昆蟲也並非沒有天敵,台北市立動物園9年前曾上傳一段影片,可見虎頭蜂窩慘遭天敵「東方蜂鷹」攻破,成為了對方的盤中餐。根據台北市立動物園官網資料顯示,園方意外紀錄到東方蜂鷹聯手剝食虎頭蜂窩的珍貴畫面,牠們首先佇立在樹梢觀察四周,在鎖定目標後,將約1公尺大小的虎頭蜂蜂巢啄出大洞,並以倒掛金鉤方式取食蜂巢內的虎頭蜂幼蟲及蛹。東方蜂鷹剝食虎頭蜂窩。(圖/翻攝自台北市立動物園官網)園方說明,東方蜂鷹必須先攻擊並破壞蜂窩,才有辦法吃到幼蟲與蜂蛹,至於牠們不畏蜂類的群起圍攻的原因,係因牠們臉部的羽毛十分細小,且如同魚鱗般排列緊密,頭部相對於身體而言比例較小、頸部細長,方便把頭伸進蜂巢縫隙覓食。有趣的是,若遇到蜂類傾巢而出,東方蜂鷹便會採取團體戰的策略,進行輪番攻擊,或使用調虎離山計。東方蜂鷹羽毛十分細小,能給予如鎧甲般的保護。(圖/翻攝自YouTube/臺北市立動物園)東方蜂鷹屬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以蜂類的幼蟲、蛹為主食,研究人員發現,東方蜂鷹在台灣有候鳥也有留鳥,留鳥則會在台灣島內做南北向的遷徙,而每年都會與其他的遷徙性猛禽一起過境,留在台灣的東方蜂鷹的祖先,以前也曾是過境台灣的候鳥。據研究,這些候鳥在1970至1990年間才開始留在台灣,而當時也正是台灣養蜂業的家戶數及蜂箱總數達到最高峰的期間,因此推測,台灣的養蜂業可能是造成東方蜂鷹候鳥定居在台灣的原因之1。
鯨豚表演將退場台灣看不到!遠雄海洋世界轉型教育娛樂
許多家長放假會帶小朋友到遠雄海洋公園遊玩,還能看見海豚表演秀,但這項表演將在2026年底正式退場。「動物展演管理辦法」今年7月底實施,規定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的展演方式,隨著動保意識高漲,野柳海洋世界、遠雄海洋公園展演許可到期後,將不再提出申請,也就是說以後在台灣看不到海豚表演了。遠雄海洋公園21年前開業時就有海豚表演,這也是當時吸引遊客入園的主因,但隨著動保意識高漲,2015年已開始準備動物轉型計畫,隔年海豚頂著人跑的「火箭人」演出就已取消,只留下海豚水中跳躍、游行前進、擺尾等基本動作,表演精彩度明顯降低。今年7月「動物展演管理辦法」已修正完成,規定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的展演方式,遠雄海洋公園飼養展示性動物有水獺、海牛、海獅、海豚等,都被列管。而遠雄海洋公園鯨豚秀展演許可2026年到期,遠雄也表示不會再提出申請,預計提前計畫,打算明年底讓「海豚秀」退場。遠雄收掉招牌演出,公司也逐漸朝教育娛樂體驗方向轉型,推出遊客可以穿潛水裝備在訓練人員陪伴下,到後場維持一定距離去觀察海豚。未來民眾若想要欣賞海豚表演,在亞洲得飛去日本、香港等地,台灣再也看不到。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副署長吳龍靜表示,除了遠雄海洋公園之外,野柳海洋世界的鯨豚秀許可也在2年後到期,基於動物福利考量,業者都願意配合做相關調整。吳龍靜補充,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24條規範,未來不會再允許業者引進海豚、小白鯨等保育動物施行圈養,現行著重於輔導業者轉型展演內容,以及讓動物老化後獲得妥善照顧。
風機亂楓港1/恆春半島年數十萬猛禽過境 開發商調查「一隻都無」惹眾怒
屏東恆春半島是候鳥南遷過冬必經之路,每年都有灰面鵟鷹、赤腹鷹和伯勞鳥等數十萬隻珍貴嬌客過境,也是賞鳥人士眼中的最佳景點,而「屏盛風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看上當地強勁落山風,預計在鳥類必經地、枋山鄉楓港溪建置10支風力發電機,並委託「楊麥環境生態顧問有限公司」評估,最終卻顯示當地沒有任何猛禽出沒,愛鳥人士質疑該公司的調查刻意避開候鳥過境時間,對此結果難以接受。8月16日中午,恆春「鳥類達人」蔡乙榮帶著記者登上社頂自然公園的凌霄亭,舉目所及的遼闊海景讓遊客驚嘆連連,他的目光卻一直放在天邊翱翔的黑點。「你現在聽到的是小彎嘴畫眉的聲音,秋天就會看到過冬的候鳥從這裡過境。」蔡乙榮說,他原是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技士,而他入職時,恆春當地獵捕鳥類盛行,獵人們總會捕獵伯勞鳥販售,或是濫捕過境猛禽送到日本製作標本,他為提升民眾保育意識,1988年開始調查並蒐集當地鳥禽資料。楊麥公司負責人楊程欽在7月的環境說明會中公布調查結果,直指未見猛禽過境,讓環保團體難以接受。(圖/翻攝枋山風力發電計畫公開會議會議紀錄)蔡乙榮說,當時資料欠缺,一切都只能土法煉鋼,從不斷試錯中累積經驗,他曾經長達2個月不曾放假,也曾天不亮便到觀鳥點等候,最終摸清每種鳥類的習性,濫捕歪風也得以扭轉。在30多年的勸導下,多數民眾放棄捕獵,過境鳥群終於得到一線生機,數量因而顯著提升,從早年每年數萬隻達到如今的數十萬隻,當中更包括10萬隻的「國慶鳥」灰面鵟鷹和20多萬隻的赤腹鷹,天候佳時還會「爆量」,天空中同時有上萬猛禽過境,形成「鷹河」壯觀景緻,而蔡乙榮與愛鳥人士半甲子的努力卻被開發商「視而不見」。記者調查,屏盛公司看上當地強勁落山風,有意於恆春半島最北部的枋山鄉發展風力發電,規劃在楓港溪下游設置10座風力發電機組,每座風機基座最大使用面積為660平方公尺,風機單機容量為4到5 兆瓦,總裝置容量40到50 兆瓦。開發商遵照法規,請來楊麥環境生態顧問有限公司進行生態調查及環境影響評估,並於7月9日召開者環評說明會,強調風機不會與農漁業爭地,更不會影響生態,但楓港溪是過境鳥類遷徙的必經之處,開發商的說法讓環保團體難以接受。鳥類達人蔡乙榮在恆春觀察鳥超過30年,希望相關單位能善盡把關責任,別讓生態成為能源的犧牲品。(圖/方萬民攝)根據楊麥的生態調查結果,在風機案場附近共記錄 14 種稀有植物,大多為人為栽植,鳥類目視則記錄到台灣畫眉、紅尾伯勞、烏頭翁、領角鴞、大冠鷲、東方蜂鷹及鳳頭蒼鷹,最多的則是烏頭翁,過境候鳥則「一隻都無」,報告曝光後瞬間引發炮火隆隆。屏東縣野鳥協會理事吳正文表示,鳥類過境時間為每年的9月、10月,開發生的調查時間卻是在2023年11月、2024年1月、3月和6月,堪稱「完美」的避開了鳥類春秋往返的遷徙期。而開發單位聲稱機組總高度在119公尺到180公尺間,是最高能飛到1800公尺的赤腹鷹,以及平均飛行高度在300至500公尺的灰面鵟鷹能輕鬆飛過的高度,且雷達顯示鳥類飛行軌跡與風機衝擊、葉片掃略範圍重疊度不高,此說法同樣也無法說服大眾。二級保育類動物灰面鵟鷹在每年10月前後過境台灣,平均約有10萬隻,楊麥生態公司報告中卻一隻未見。(圖/蔡乙榮提供)「10支風機把鳥遷徙的路徑都擋住了,全台灣關心生態的人都無法接受。」吳正文提到,鳥類在遷徙過程中會看狀況停下夜息,恢復體力後再繼續往南,而起飛落降時的高度就有可能無法飛過風機,倘若這10支風機真的建置,造成的損失將難以估算。「我們不反對綠電,但真的要慎選地方。」蔡乙榮說,如今台灣往往以經濟發展為最大考量,忽略了開發之後大眾所要付出的成本,希望相關單位能善盡把關責任,別讓生態成為能源的犧牲品。楊麥公司回應指出,此評估案於2023年11月才啟動,當地環保人士的確有在公開說明會上闡述「無猛禽」意見,未來將於9月和10月再調查,調查結果則將納入環說書中以供參考。針對公司負責人曾是能源公司高管的部分,楊麥公司表示,此為屏東首個陸域風機案,這才會選擇有經驗的楊麥,以做風機長期規劃考量,希望能發展綠能並兼顧友善環境。
風機亂楓港2/生態調查公司竟曾是風機高管 離譜報告挨批「球員兼裁判」
「屏盛風力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有意在屏東恆春半島建置風機,並找來「楊麥環境生態顧問有限公司」進行調查,但恆春每年有數十萬隻候鳥過境,楊麥的調查結果卻是「一隻都無」,楊麥負責人楊程欽也遭起底,他曾是英威華(現達德能源)的環評高管,如今自立門戶承接風機環評報告,也讓環保人士質疑是「球員兼裁判」,才能寫出如此符合開發商心意的報告。據了解,恆春半島是過境鳥類重要路徑,每年都有數十萬隻候鳥經此遷徙,包括每年10萬隻的「國慶鳥」灰面鵟鷹和20多萬隻的赤腹鷹,兩者都是二級保育類動物,被列為珍貴稀有物種。而屏盛有意在恆春半島北邊的楓港溪開發風力發電,預計沿溪流建置10支風機,並在2023年委託楊麥進行生態調查報告,楊麥卻「完美」避開春秋季的遷徙時間,最終得出「沒有候鳥」的結論,讓環保團體和愛鳥人士難以接受。「生態公司是領開發商的錢,寫出的報告自然要對業主胃口。」生態講師陳軒齊表示,法律規定風機開發前須經過調查以蒐集當地生態資料,由開發商指定生態公司並支付相關費用,當生態變成一門生意,調查公司做出的報告自然是為了符合業主期待。 楊麥選在乾水期進行水域調查,最終僅發現9種魚類。(圖/翻攝畫面)陳軒齊提到,除了鳥類調查離譜之外,楊麥更選擇月累積雨量僅4毫米的2023年11月,以及月累積雨量12.5毫米的2024年3月進行水域調查,楓港溪屬荒溪型河川,當時的溪流接近乾涸,調查出的種類自是少之又少,最終僅發現9種魚類,更沒有當地特有種恆春吻鰕虎魚的身影。陳軒齊說,楊程欽曾是英威華集團的環評主任,2013到2015年間在苗栗通霄負責風機案件,該案引發當地強烈抗議,甚至多次爆發流血衝突,最終以英威華在苑裡和後龍各挪移4支風機才解除糾紛。而開發商堅稱風機對於苗栗生態並無影響,2019年向環保署提出停止環境監測,卻遭環評委員打臉,稱附近蝙蝠數量在2年內少了一半,而其他風機都有拾獲鳥類屍體,此處的鳥屍為零恐因太久才撿一次,鳥類遺體被其他動物叼走分食,要求開發商補件說明。恆春吻鰕虎魚是台灣特有種,楓港溪便是其主要棲息地,竟沒有出現在楊麥報告中。(圖/翻攝教育大市集)英威華被達德能源併購後,楊程欽也跟著到達德成為環評資深經理,達德在雲林建置多支風機,附近民眾反彈連連,風機轉動造成的噪音和眩影更讓雲林五港村村民痛苦不已,楊程欽卻稱「該集團沒有噪音陳情案件的立案」,讓附近民眾無法接受,如今楊程欽自立門戶,在2023年成立楊麥生態顧問有限公司,其報告也飽受質疑。「全世界都知道這個地方有多少生物,但某些生態顧問公司很厲害,就是可以調查不到。」陳軒齊苦笑表示,生態顧問公司「領錢辦事」,總是有辦法讓生物資料利於開發單位,呼籲生態顧問公司應由環保署指派,費用則是開發商負責,避免「球員兼裁判」,用最公正的報告來保護生態。楊麥公司回應指出,此評估案於2023年11月才啟動,當地環保人士的確有在公開說明會上闡述「無猛禽」意見,未來將於9月和10月再調查,調查結果則將納入環說書中以供參考。針對公司負責人曾是能源公司高管的部分,楊麥公司表示,此為屏東首個陸域風機案,這才會選擇有經驗的楊麥,以做風機長期規劃考量,希望能發展綠能並兼顧友善環境。
長期調查蝙蝠物種 雪霸園區記錄29種蝙蝠
雪霸國家公園內有國內唯一的保育類食蟲蝙蝠「台灣無尾葉鼻蝠」出沒。(圖/雪管處提供/中國時報邱立雅苗栗傳真)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長期調查蝙蝠物種,2008年起從雪見地區展開調查,2012年拓展到觀霧地區,記錄雪霸園區29種蝙蝠,占台灣本島蝙蝠種數的82%,其中也發現國內唯一的保育類食蟲蝙蝠「台灣無尾葉鼻蝠」。另黃金蝙蝠最大群聚縣市雲林縣則因棲地破壞,目前僅剩百餘隻。為記錄並補充生物多樣性資料,雪管處自2008年開始由技士陳家鴻利用公餘時間自行研究,連續4年調查雪見地區蝙蝠物種,除在雪見的樹上架掛了許多小型蝙蝠屋,2009年更設置全國首座大型蝙蝠屋,至少有10種蝙蝠棲息紀錄,也成了雪見具特色的地標之一。2012年起,陳家鴻展開觀霧地區的蝙蝠調查,將近9年的研究期間記錄了雪霸園區29種蝙蝠,占台灣本島蝙蝠種數35種的82%,為園區蝙蝠名錄新增了將近半數的種類。其中有多種稀有種與國內唯一的保育類食蟲蝙蝠「台灣無尾葉鼻蝠」,同時也以無線電追蹤技術投入調查,並為國內首次發現台灣長耳蝠的天然棲所。雲林縣是黃金蝙蝠最大群聚縣市,為研究其生態,特別在水林鄉設置黃金蝙蝠生態館,生態館負責人張恒嘉表示,黃金蝙蝠學名為「金黃鼠耳蝠」,長壽低產,減少原因為棲地被破壞、環境汙染、人為傷害等,已由IUCN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列為近危等級,希望能進一步列為保育類,以法律加強保育力道。
雪霸園區公布蝙蝠保育成果29種 國內唯一保育類食蟲蝙蝠現身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長期調查蝙蝠物種,2008年起從雪見地區展開調查,2012年拓展到觀霧地區,研究期間記錄了雪霸園區29種蝙蝠,占台灣本島蝙蝠種數的82%,其中也發現國內唯一的保育類食蟲蝙蝠「台灣無尾葉鼻蝠」,顯見蝙蝠的調查研究與環境教育推廣工作,已有相當豐碩成果。蝙蝠的多樣性,在歐美國家已被視為是森林生態系健康的指標之一,雪霸國家公園為高山型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豐富,但因雪霸國家公園因園區遼闊,某些生物類群的資料難以調查與累積,尤其蝙蝠因晝伏夜出的習性加上調查工具侷限,長期被忽略,相關的研究資料更是有限。為記錄並補充這一類物種的生物多樣性資料,雪管處自2008年開始由技士陳家鴻利用公餘時間自行研究,連續4年調查雪見地區蝙蝠物種,除在雪見的樹上架掛了許多小型蝙蝠屋,並在2009年設置了全國首座大型蝙蝠屋,至少有10種蝙蝠棲息紀錄。雪管處2009年設置了全國首座大型蝙蝠屋,記錄到至少10種蝙蝠棲息紀錄,也是雪見具特色的地標之一。(圖/雪管處提供)2012年起陳家鴻展開了觀霧地區的蝙蝠調查,將近9年的研究期間記錄了雪霸園區29種蝙蝠,占了台灣本島蝙蝠種數35種的82%,為園區蝙蝠名錄新增了將近半數的種類,其中有多種稀有種與國內唯一的保育類食蟲蝙蝠「台灣無尾葉鼻蝠」,同時也以無線電追蹤技術投入調查,並為國內首次發現台灣長耳蝠的天然棲所。雪管處表示,自2023年起管處與雲林縣黃金蝙蝠生態館進行跨域保育合作,運用超音波調查技術交流並協助更新園區老舊蝙蝠屋。在新冠疫情後,為消弭國人對於蝙蝠是否為帶原的恐懼,與中原大學合作展開園區蝙蝠相關疾病帶原檢測,到目前為止皆無發現可能感染人類的病毒。近幾年雪管處藉由環教課程將豐富的蝙蝠資源特色帶入周邊部落國小學童,並進行了蝙蝠屋組裝DIY,完成後帶回校園架掛並持續觀察,也結合創意出版「蝙蝠翩飛、雪霸聚福」蝙蝠造型生態解說摺頁,辦理多場次生態環教講座包含臺灣蝙蝠的多樣性與保育、蝙蝠屋保育以及蝙蝠與相關疾病與蝙蝠救傷照護等。未來雪管處除持續進行蝙蝠的保育與研究之外,將積極推廣將蝙蝠屋納入為部落生態旅遊的元素之一,並辦理公民科學活動與保育推廣講座,以實踐聯合國保護生物多樣性永續發展目標。
男子私養穿山甲 竟稱家裡狗叼回
新北市海山警分局偵查隊幹員15日前往萬里山區查緝毒品案,意外發現38歲曹姓男子非法飼養保育類動物穿山甲1隻,有明顯外傷。曹男聲稱,穿山甲是被家裡養的土狗從外叼回來。警方通報新北市動保處派員到場,將穿山甲送醫治療,曹男則依《野生動物保育法》送辦。據了解,警方15日上午7時許至萬里加投山區查案,過程中發現曹男住處外的狗籠內,關養的竟是隻保育類野生動物穿山甲,腳、尾明顯有傷,且發現曹男竟用狗飼料餵養以螞蟻為食的穿山甲,導致該隻穿山甲健康狀態不佳,顯得十分虛弱。由於事出意外,警方只能從現場尋找可利用器具,小心翼翼將穿山甲帶回,並立即通報動保處到場。經動保處獸醫初步檢傷,發現該隻未成體雄性穿山甲不明原因左小腿、肋骨骨折及多處挫傷,並有脫水情形,初步治療後,將轉送台北市立動物園接受進一步醫療。動保處通報保7總隊刑事警察大隊到場偵訊,曹男聲稱,穿山甲是家裡的土狗才於前1天不知從何處叼來。警方及動保處對曹男說詞存疑,不排除穿山甲是誤入陷阱受傷。偵訊後,警方依法將曹男函送檢方偵辦。動保處表示,穿山甲為保育等級2的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獵捕穿山甲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8條規定,保育類野生動物應予保育,不得騷擾、虐待、獵捕、宰殺或為其他利用。違者將依同法第41條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金。arrow_forward_ios閱讀文章
蛇類誤闖民宅案件增 南投1至7月已捕獲966隻
南投縣多山區,隨著天氣變熱,民眾通報蛇類誤闖民宅的案件也變多,據南投縣政府農業處統計,今年1月至7月底共捕獲966隻蛇,其中以保育類黑眉錦蛇473隻最多,而毒蛇以龜殼花81隻最多,每年7月至9月常有人遭蛇咬傷,提醒民眾萬一被蛇咬,務必保持鎮靜,拍下蛇的照片,盡速就醫。縣府農業處指出,據13鄉鎮市消防分隊通報的捕捉蛇類統計,1月至7月共捕獲966隻,其中黑眉錦蛇473隻最多、南蛇99隻居次,臭青母75隻、紅斑蛇58隻、花浪蛇及赤背松柏根各10隻、白梅花蛇3隻,還有寵物球蟒2隻;台灣6大毒蛇以龜殼花81隻最多,雨傘節52隻居次,眼鏡蛇42隻、赤尾青竹絲29隻;另外具輕微毒性的大頭蛇25隻、草花蛇7隻。縣府農業處說,台灣夏季溼熱多雨,蛇類出沒頻繁,名間鄉60歲黃姓婦女6月在自家庭院洗衣服時,被躲在洗衣機底下的龜殼花咬傷,所幸家人機警拍下蛇的照片,並將她送醫,醫師依照片研判凶手是「咬人王」龜殼花,立即施予抗蛇毒血清治療。縣府農業處提醒,預防蛇類進入住家最好的方法,就是維持環境整潔,屋內及周邊避免堆放雜物,家中沒有老鼠,蛇就不會闖入;若飼養雞、鴨、鵝等,要做好籠舍防範。萬一遭蛇類咬傷,務必保持鎮靜,記住蛇的特徵,最好用手機拍照,盡速就醫,切勿用口吸出毒液、切開傷口,以免造成感染,且勿亂塗藥酒加速毒液作用。
罕見「牛蛇」走失被拾獲!彰縣動防所公告認領 5天沒人便開放領養
彰化縣動物防疫近來除頻接獲民眾或消防隊拾獲的流浪貓、狗外,這幾天還有吸蜜鸚鵡及牛蛇,其中牛蛇許多民眾聽都沒聽過。彰縣動防所表示,牛蛇原產於北美,國內有業者引進當寵物蛇販售,為無毒蛇種,已依規定公告讓失主認領,如無人認領,將開放認養。動防所近日接獲的流浪動物除了貓狗外,日前接到民眾送來拾獲的吸蜜鸚鵡,該鸚鵡羽色鮮豔,模樣可愛,且其左腳戴有腳環,該所已依《動物保護法》規定,本月2日公告招領,自公告日起逾7日若無人認領,拾獲者如放棄優先認養權,將開放年滿18歲的民眾領養,如有2人以上,將以抽籤決定領養權。繼吸蜜鸚鵡後,動防所昨天再公告消防局二林分隊拾獲寵物蛇牛蛇1隻,已依法上網公告招領。動防所寵物管理課指出,這是該所首次公告招領牛蛇,根據寵物蛇拍賣網站資料顯示,牛蛇價格從數千到數萬元都有。寵物管理課表示,公告招領通常以5個作業日為基準,此次牛蛇公告招領的時間為5天,也就是若無人認領,拾獲者也放棄認養優先權的話,本月12日上午10點將開放讓年滿18歲的民眾領養。有意願的民眾可攜帶身分證、籠具等前來,若有多人有意願,同樣採抽籤方式決定。該課強調,民眾或消防局委外廠商拾獲蛇類後,若是屬於保育類,必須交由彰化縣政府農業處處理,若不屬於保育類,則交由該所,並依法上網公告認領或認養,這次公告認領的牛蛇長約1公尺,是在二林地區捕獲。「只聽過牛鬼蛇神,沒聽過牛蛇!」民眾大都沒聽過牛蛇這種蛇類,也對其樣貌感到好奇,並表示,對貓貓狗狗或鳥類開放認養比較有興趣,蛇類的話就敬謝不敏了。
頭城驚傳保育類動物死亡 「侏儒抹香鯨」擱淺魂斷竹安河口
凱米颱風襲台,除了傳出強颱災情,25日又發生一起動物悲歌,林姓民眾25日在宜蘭頭城竹安河口濕地,發現疑似保育類「侏儒抹香鯨」鯨豚擱淺,已明顯死亡並通報海巡署及相關單位,進一步釐清死亡及擱淺原因。林姓民眾25日早上9時許前往竹安河口濕地巡查時,發現一隻鯨豚在沙灘上擱淺死亡,馬上通報海巡署。海巡署北部分署第一岸巡隊獲報後,立即連繫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宜蘭縣政府農業處以及中華鯨豚協會到場協助處理。海巡署表示是否為「侏儒抹香鯨」仍待農業處和鯨豚協會確認,相關人員到場後將對屍體進行採驗,若有研究必要,將鯨豚運回研究中心進行病理解剖;反之將就地掩埋。海巡署也呼籲,如果民眾遇到鯨豚擱淺事件,可以撥打「118」服務專線,尋求專業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