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你是否經常被瑣事困擾,想要專心工作時,卻有一大堆雜事絆住你而不得不放下手邊重要的事?一天只有 24 小時,要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所有的待辦事項?大多數被工作追著跑的人,是因為無法有效管理工作。好比一輛行駛中的火車,如果中途有太多臨時上下車的乘客,最後就不可能按預定時間抵達目的地,甚至因此耽誤後面的行程。
文 / 張小燕
想要游刃有餘,就必排除雜事
全神貫注於眼前該做的正事。然而,每天有太多讓人分心的事,比如要參加的會議、突然的訪客或是打掃家裡、報稅。美國管理顧問大衛‧艾倫( David Allen )將這些外界干擾稱為「開放式迴路」,如果沒有馬上處理,就會不斷地盤據在腦海中而無法專心工作;他認為,要學會控制開放式迴路,才能杜絕不斷冒出的繁雜事務,因此必須先辨認與捕捉哪些是你在意的事,然後理清這些事情對你的意義,接著再決定該如何採取行動。
2 分鐘定律
在決定採取下一步行動時,可能會產生兩種結果:不需行動、可行動。
不需行動的事項又有 3 種情形:
- 垃圾:沒必要行動的
- 孵化事項:現在沒必要行動但日後可能需要處理
- 參考資料:將來可能會派上用場的有用資訊
可行動時,則可運用「 2 分鐘定律」來決定是否需立刻執行、委派他人或延後執行。
又分為 3 種行動模式:
立刻執行
如果這件雜事能夠在 2 分鐘或更短時間內完成,就應該馬上處理。例如一封電子郵件只要 30 秒就能讀完、聽取某人的簡短留言,立刻完成會更有效率;若某件事沒有重要到必須完成,就丟棄吧。2 分鐘只是一個參考方向,如果需要迅速看過所有累積的事項,才能判斷該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來運用時間,就將時間縮短至 1 分鐘、甚至 30 秒,好讓自己能更快瀏覽過每件事。
委派他人
如果執行下一步行動需要超過 2 分鐘以上,可以自問:「這件事一定要我來做嗎?有沒有更適合的人選?」如果有,就將這件事委派他人處理;如果自己又很在乎執行結果,就必須持續追蹤進度。
延後執行
如果這件事情非得自己執行、且花費時間超過 2 分鐘,比如上網下載要試用的應用程式、寄出尚未構思完成的郵件等,就必須延後處理,並列入下一步行動清單,盡快完成;若必須在特定時間執行的事,比如提醒自己打電話給剛度假回來的人,則可在行事曆存放重要的備忘提示。
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因噎廢食,一整天都在進行 2 分鐘的行動,而延誤真正重要的事。「2分鐘定律」的原則在於,在新事項出現的當下就馬上處理(不論是花 2 分鐘完成,還是委派他人來做或是列入清單延後執行),才能專心進行手頭上正在做的事。
檢傷分類幫你決定處理順序
「 2 分鐘定律」的目的是將雜亂無章的工作進行分類,把一些簡單的、可以即時解決的馬上處理;而複雜的、需要較長時間完成的任務列入工作清單持續追蹤。就如同醫院急診室的檢傷分類制度,根據病情決定治療先後次序及科別,可減少不必要的延誤與發生混亂情況。
一件事情若是看起來無法很快就做完,就會令人不知該從哪裡下手,導致工作堆積而被追著跑。日本 LINE 前任社長森川亮認為,只要懂得將每個任務拆解成 10 分鐘可以完成的小工作,就能快速解決堆積如山的繁瑣工作,一旦建立 10 分鐘完成一件工作的習慣,就會減少浪費時間,剔除無用的雜務。
切割工作時間,提升專注力
當一個人雜事太多,又不知道如何設定優先順序時,通常做事會很容易分心,造成工作拖延的狀況,最好的方式就是盡量減少雜事和外在的干擾,因為雜事通常會耗掉很多做正事的時間,同時也會造成分心而使得工作效率變差。
番茄工作法( Pomodoro Technique )
以 25 分鐘為單位,這段時間只專注在目前正在進行的事項,並用 5 分鐘時間專心休息,然後再重新開始 25 分鐘的工作;因為 25 分鐘內只做一件事,自然可以培養出專注力,還能克服拖延的壞習慣。
根據帕金森定律,「工作會自動地膨脹並占滿所有可用的時間,」意思是,就算有再多的時間,人們總會在最後一分鐘才完成工作。儘管有許多原因會造成工作拖延,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從日常生活中培養有紀律的習慣,並掌握高效工作的技巧,相信工作效率就能以倍數提升。
更多時間管理心法,好文推薦你:
- 女醫師 靠神一般的 6 大時間管理術!她生了 5 個娃、在半年之內,還拿到了哈佛碩士學位!
- 最好的教養,是懂得 尊重別人的時間!
- 「為什麼時間總是不夠用?」關於時間管理,你要避 開這 5 地雷!
- 越珍惜時間的人,層次越高!善用時間,是一種人生態度
- 好怕「賭錯邊」,大漲沒賺到錢,盤整又會賠了時間價值...其實,看懂「這1招」 買了最安全!
本文摘自《效率快狠準的極簡工作術》,作者:張小燕、出版社:今周刊
( 圖:shutterstock / 責任編輯:Stell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