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始祖:哪一種猿類是我們的祖先,答案越來越複雜

  • Author, 帕拉伯·戈什(Pallab Ghosh)
  • Role, BBC科學事務記者

Composite of Australopithecus anamensis skull and face

圖像來源,CMNH/MattCrow

圖像加註文字,新發現的頭骨化石(右)與藝術家重現的湖畔南方古猿形像(左)。

在埃塞俄比亞,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具來自接近380萬年前的早期人類始祖頭骨。

對這具新的頭骨樣本進行分析之後,令人們對人類最初如何從猿類進化而來,有了新的想法。

目前的觀點認為,一隻被命名為「露西(Lucy)」的猿屬於後來進化成最早一批人類的物種,不過這種看法現在需要重新考慮了。

相關發現刊登在《自然》(Nature)雜誌

約翰尼斯·海爾-塞拉西教授(Prof Yohannes Haile-Selassie)在一個叫米羅多拉(Miro Dora)的地方發現了這具頭骨。那是埃塞俄比亞阿法爾州(Afar Regional State)米爾區的一個地方。

這名在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的科學家表示,他當時立即就看出了這具化石的重要性。

「我當時想:『我的天——我看到的真的是我所想的東西嗎?』當我意識到這就是我一直夢想著尋找的東西時,我瞬間就跳起來了,」海爾-塞拉西教授向BBC表示。

海爾-塞拉西教授說,這具標本是目前為止最好的一個例證,證明人類的始祖是一種叫湖畔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namensis)的猿類——這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南方古猿,可能從420萬年前已經存在。

過去人們曾認為湖畔南方古猿是後來一種叫阿法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的物種的直接始祖,後者則被認為是第一批早期人類的直接始祖。那一批人類就是被稱為人屬(Homo)的一個生物學分類,現今存活的所有人類都屬於這個分支。

Four views on the nearly complete skull

圖像來源,Clevelan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圖像加註文字,從不同角度看新發現的物種頭骨:牠們都有向前突出的下巴和細小的耳洞。

1974年,第一具被發現的南猿頭骨引起了一陣轟動。研究人員將那一具頭骨命名為「露西」,出處是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的歌曲《露西在綴滿鑽石的天空中》(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因為當時挖掘現場就在播放這首歌。

露西得到了公眾的關注,被稱為是「第一個直立行走的猿類」。不過,在《自然》雜誌的一篇評論中,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弗雷德·斯普爾教授(Prof Fred Spoor)表示,湖畔南方古猿「看來肯定會成為人類進化史中的又一個焦點形像」。

這種猿類的歷史地位很可能得到提升,是因為我們現在可以說,湖畔南方古猿和阿爾南方古猿事實上有某段時期是重疊的。前者並非像過去人們所相信的那樣,直接進化成後者,兩者並不是嚴格的線性關係。

這種發現是來自於新的解讀。新發現的化石指向了此前發現的有390萬年歷史的頭骨碎片。那塊碎片曾被認為是屬於湖畔南方古猿的,但科學家現在知道,它其實是來自阿法南方古猿,將這一物種的源頭推前了一些時間。

現在看來,這兩類物種至少同時存在了有10萬年。

Prof Yohannes Haile-Selassie holding the skull he found
Clevelan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I thought to myself 'Oh my goodness, am I seeing what I think I'm seeing?'
Prof Yohannes Haile-Selassie

最有可能發生的是,一小群湖畔南方古猿與大群體隔絶了開來,一段時間之後,由於對新環境的適應而進化成了阿法南方古猿。兩類物種共存了一段時間,後來河畔南方古猿滅絶。

這個發現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顯示了,其他不同的高級猿類物種也可能曾經共存過,於是產生第一批人類的進化路徑就更多了。

簡單來說,雖然最新的發現並不能否定露西仍然可能是第一批人屬群體的始祖,但是卻讓其他物種也納入了相關的討論中。海爾-塞拉西教授也同意,人類的直接始祖到底是哪一種猿類,現在是各種可能都有。

他解釋說:「很長時間以來,阿法南方古猿被認為最有可能是人類始祖,但是我們不能再那樣說了。現在我們可以回過頭去看所有當時可能存在的物種,研究哪一種最像最早的人類。」

Lucy

圖像來源,P.PLAILLY/E.DAYNES/SPL

圖像加註文字,一副被命名為露西的猿類遺骸,曾被認為是早期人類的始祖。
Presentational white space

很多人,特別是記者在形容一塊部分是猿類、部分是人類的化石時,往往會用到「缺失的鏈條(missing link)」這個表述,而這恰恰令人類學家抓狂。

事實上,《自然》雜誌的資深編輯亨利·吉博士(Dr Henry Gee)就曾警告我,說如果我在報道過去的相關發現時用這一個字眼,他就會「把我的肝扯出來」。

亨利的憤怒有很多原因,但當中最主要的是,人類進化鏈條當中有很多個環節,而當中稱得上「缺失」的,就算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分。

湖畔南方古猿是近期一系列新發現當中的最新一項,顯示進化至現代人的過程並沒有一條單一流暢的線索。

真相要複雜得多,也有趣得多。新發現顯示,進化是一個人類始祖不同「模板」在不同的地方經歷「試驗」的過程,直至當中的某一些物種足夠聰明和堅韌,熬過氣候的變化和食物的短缺,最終進化成今天的我們。

海爾-塞拉西教授是少數研究人類進化的非洲科學家之一。他現在已經是業內知名人物,但是他說,合資格的非洲研究人員,很難得到西方國家研究基金的財政支持。

他告訴我:「與人類源頭有關的化石證據多數都來自非洲,而我認為非洲人應該可能利用他們自己大陸上的資源,來幫助自己在古人類學領域上取得成就。他們進入這一研究領域的主要阻力,通常就是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