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子瑜來了!專程返台挺姐妹淘 跟媽媽聯手應援Elkie莊錠欣

台中男童騎單車過斑馬線...遭機車撞上再被休旅車輾過 急救宣告不治

馬英九騎自行車巧遇喊「市長好」 蔣萬安還原當下:來不及回應

「打詐儀表板」掀潘朵拉之盒

刑事局透過視覺化的圖表讓民眾更加直觀地瞭解全國與各縣市每日及每月民眾被騙狀況。圖/截取自打詐儀表板
刑事局透過視覺化的圖表讓民眾更加直觀地瞭解全國與各縣市每日及每月民眾被騙狀況。圖/截取自打詐儀表板

內政部推動的「打詐儀表板」,實際上是對政府多年來治安數據造假的一次公開宣判。過去,官方公布的數據如同一層粉飾太平的面紗,隱藏了犯罪問題的深度與廣度。

現今透過打詐儀表板,我們看到了詐騙犯罪的真實面貌,讓人震驚,也讓人憤怒。這不僅是數據顯示的問題,更是過去那些選擇視而不見的官僚們是否應承擔行政責任的嚴肅問題。

打詐儀表板揭示了台灣詐騙犯罪的恐怖規模。在過去的統計數據中,政府一直使用過於簡化的「刑案紀錄表」向社會展示治安狀況,這讓人質疑其誠信。單是今年七月的詐騙財損金額就達到一一○億,而整個去年的官方數據僅顯示全年八十九億元的損失。

這種懸殊對比,無疑是對公眾的長期蒙蔽與欺瞞。如果不是此次內政部曝光真實數據,民眾恐仍活在假象中,誤以為政府打詐成效卓著,實際上詐騙犯罪早已滲透民生經濟,甚至威脅到國家整體財政的穩定。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這種數據虛假問題是政府治理模式中的系統性病灶。過去官員不願正視詐騙問題,背後深層次原因何在?是否是維護政績的手段,抑或是在應對犯罪問題上的怠惰?為何需要這麼多年才能讓真實數據見光?這種長期的忽視不僅導致問題累積,更加深社會對政府治理能力的質疑。打詐儀表板雖讓真相浮出水面,但是否足以撼動長期以來的政治文化慣性,仍是未知數。

過往政府打詐行動過於表面化,缺乏實質的制度改革與預防機制。在數據美化的背後,是政府對詐騙犯罪的消極作為與應對不力。在長期忽略問題的情況下,詐騙組織不斷壯大,並將詐騙產業鏈國際化。政府多次宣稱成立打詐國家隊卻未見具體成效,反淪為形式上的自我標榜。此次公布的數據揭露了台灣在詐騙犯罪防治上的空白與無力,甚至可以說,多年的努力只不過是裝飾門面的數字遊戲。

那麼,該如何回應這場治理上的「數據泡沫」?單靠公布打詐儀表板絕非終點。政府必須認清,數據透明本質上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更關鍵的是後續如何進行政策修正與法律改革。從戰術角度提高犯罪成本、刑罰力度等手段,到戰略格局以建構民眾數位安全素養教育扎根。這些都是要立即推動的舉措,而非僅依賴數據更新換取一時的公眾支持。數據顯示問題,卻只有實際行動才能根治問題。

此外,金融監管的漏洞與執法機構的無力,助長了詐騙犯罪的猖獗。在面對跨國詐騙集團時,現行法律與執法機制的反應速度,遠不及犯罪分子的洗錢速度,這也導致了被害人無法挽回損失。金融機構須與司法系統更緊密合作,賦予警檢更大權限攔截可疑資金流,才能有效打擊這種犯罪行為。再者,政府不僅要正視問題,更要有面對過去數據粉飾問題的勇氣,相關官員應公開道歉並辭職以示負責,才能重建民眾對政府的信任。

此次公開真實詐騙犯罪數據的舉措值得肯定,多年來,數據的虛假粉飾早已讓社會對政府的治安治理能力產生深刻的不信任感。未來的關鍵在於政府是否能以此為契機,徹底改變治安治理模式,透過更有效具體的政策改革與跨國合作,真正有效遏制詐騙犯罪的無限蔓延,恢復社會大眾對政府防制詐騙犯罪的信心。

打詐 機制 詐騙集團

延伸閱讀

警政署宣傳費暴增13倍 楊瓊瓔:嚴審防政府拿公帑拉攏媒體

詐騙集團呈現跨國性 刑事局滾動檢討打詐政策

高雄國賓案重新評估 蘇一峰:會怕就好 對柯文哲開潘朵拉盒子

游淑慧曝邵琇珮京華城案關鍵 曾私下聊:你這樣問題很大

相關新聞

開戰有存糧 強過二戰吃番薯籤?

賴政府上任未幾,時時強調新兩國論,成為大陸兩度圍台軍演口實,雖然股市照漲、房價續飆,但有識之士已感受到暴風雨前夕的寧靜。

大法官造法成憲政災難

憲法法庭一一三年判字第九號判決昨天出爐。令人失望的是,反對黨主張的國會改革條款幾均被大法官宣告違憲,更諷刺的是,在判決主...

提高門檻 大法官不暴衝

立委提出憲法訴訟法修正草案,將大法官現有總額人數,定為固定的十五人;且規定大法官要作出憲法判決,必須有十五位大法官中的三...

拒增禁伐補償 邪惡征服史觀

十月八日,高金素梅委員與卓榮泰院長激辯,為何行政院未編足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所需之經費,撇開法理的爭議不論,雙方立論的歷...

織起失智者司法安全網

地檢署向來不乏老年人案件,但近來老人竊盜案件卻是天天相見,已是高齡化社會需要正視的議題。

國慶總統說清楚 兩岸何去何從

日前賴總統在國慶晚會上說「中華民國是祖國」,但他是否真心拋棄其台獨金孫的頭銜,認同中華民國,承認「一中憲法」,仍然值得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