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news今日新聞] 環境部昨(29)日公布「碳費三子法」,宣告台灣碳費制度將上路,並在2026年開徵。產業代表今(30)日分析政策後,提出四點建議,其中就呼籲政府盡速規劃台灣版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避免他國產品來台產生不當競爭。
環境部昨公告包含《碳費收費辦法》、《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及「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的「碳費三子法」,明年5月先「試申請」、2026年5月正式開徵。
聽聞碳費制度拍板,國內製造業均認為,碳費制度已經討論許久,要整合多方意見相當不容易,現在子法通過後,就是後續決定費率,才能真正評估對於產業界的影響。
然而,也有產業代表指出,碳費制度上路確立後,仍有四點建議要提供給政府。
首先,環境部將於9月9日召開第5次碳費審議會議,上次會議已經將碳費費率與總體經濟衝擊進行評估,希望這次會議可以更細緻化,進一步提出針對個別產業的影響,並且可以在不影響民生物價、廠商國際競爭力之下,審慎考慮碳費費率。
他進一步解釋,碳費近期討論都與「綠色通膨」及房價都有所連結,引發社會恐慌,而台灣是出口導向國家,如果競爭對手沒有像是台灣採取如此嚴格標準,那麼就會影響到台廠競爭力,所以必須謹慎評估。
第二,歐盟CBAM將要在2026年正式收費,台灣收取碳費邏輯是希望與其國外收,不如國內收取後可以抵減,建議政府要加快腳步跟歐盟進行談判,確認抵減措施,避免廠商在國內被收取碳費,出口到歐盟又被收費雙重負擔,相當於一個產品被「剝兩層皮」。
第三,我國已經決定2026年對國內產業開徵碳費,但是尚未公布針對進口產品有類似台版「CBAM」的碳邊境稅機制,如此就會造成國外高碳排產品進口來台,價格上比台灣產品便宜,造成不當競爭,舉例國內水泥每噸約3000元,碳費就將近十分之一、約300元,如此價差將會造成國內廠商寧可買國外水泥也不選擇國內,造成水泥業者出現不公平競爭;而國外高碳排產品來台灣沒有課徵碳稅費,無形中也推升台灣碳排放量,這也就是「碳洩漏」問題,造成台灣淨零碳排進展不順,「政府應該盡速制定相關機制,就算不能2026年上路,也不應該相差太久。」
最後,產業代表直言,自主減量計畫是一項浩大工程,對於企業需要投入大筆預算才可能成功,希望環境部、經濟部等部會都可以提供相關預算及補助,讓協助業者更加順利完成減碳目標。
目前為止,碳費徵收對象是針對年排放量2.5萬噸以上的製造業,並不涉及到服務業及中小企業,但是政府也預告接下來將免徵額從2.5萬噸下修至1.5萬噸、1萬噸,逐步擴大碳費徵收範圍,但目前尚未公布具體時程。
對此,產業代表說,站在產業立場很難建議具體時程,但政府應該要給企業充足準備,不要讓大家措手不及;他也呼籲,企業應在這段期間自主完成「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不僅讓自己心裡有準備可能落在哪個徵收區間,也可以針對排碳熱點進行改善,以便無縫接軌碳費。
然而,熟悉碳費國內學者建議政府,既然行政院在28日宣布要設「永續長」,那麼政府部門應帶頭,把自己也納入第一階段碳費徵收對象。
他解釋,政府就算沒有直接排放,也一定有間接排放,「政府要求大家做這麼多事,政府部門連盤查都沒做過」,如果政府一起被納入第一階段徵收,政策擬定會更清楚民間企業會面臨什麼困難。
系統合作: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提供: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台灣證券交易所, 櫃買中心, 台灣期貨交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