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開放主動型 ETF 時機成熟

台股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股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本文共1271字

經濟日報 邱顯比

對於投資人來說,指數股票型基金(ETF)是一個可分散投資、交易便利、成本低廉、具透明性及稅務優勢的投資工具。台灣自2003年首檔ETF上市以來,已有超過20年的歷史了,截至2024年5月底,ETF的規模已達5兆元,雖然相較近74兆元的上市公司市值占比尚小,但相較於整體投信基金8兆元的規模,ETF的占比已高達62%,惟目前的ETF都是被動型ETF。

被動型ETF是指須要追蹤、模擬或複製標的指數表現的ETF,我國法規規定被動型ETF至少要有90%的淨資產價值投資在標的指數的成分證券。

近幾年來,國外漸漸興起了一種新型態的ETF,稱為「主動型ETF」。主動型ETF與被動型ETF一樣都是在交易所掛牌及交易的基金,不同之處在於主動型ETF投資策略與操作方式與一般主動型共同基金類似,基金經理人依照投資目標與投資策略主動判斷、建構投資組合,並進行投資管理。

2008年第一檔主動型ETF在美國上市,開啟了主動型ETF的發展歷史。在亞洲地區,2017年6月首批六檔主動型ETF在韓國交易所上市,2019年香港成為繼南韓之後亞洲第二個開放主動型ETF的市場。日本主動型ETF的起步較晚,2023年9月7日首批共六檔的主動型ETF在東京證交所上市。

根據ETF GI統計,全球2018年主動型ETF的規模首次超過1,000億美元,至2024年5月底,則已達到8,890億美元。截至2024年5月底,全球共有2,612檔主動型ETF,由449家資產管理機構發行,共在29個國家的37家交易所上市。

主動型ETF依照是否每日揭示投資組合內容可分為全透明及半透明兩種,前者與被動型ETF相同,每日揭露投資組合所有的成分證券及比重,後者則是揭露部分的成分證券。全透明的好處在於資訊透明,與被動型ETF較相近,市場容易接受,造市與申贖難度較低。壞處主要是投信公司/基金經理人辛苦獲得的研究成果與投資目標很快就公布出來,可能發生操作策略被模仿、跟單、對作等負面影響,ETF基金團隊要妥為因應。

觀察國外市場發展,美國允許全透明、半透明及不透明主動型ETF等較多種類型,但以全透明較受市場歡迎,規模較大。歐盟未規範主動型ETF是否必須是全透明,澳洲多數為全透明,亞洲地區南韓、日本、香港皆僅開放全透明主動型ETF上市。

台灣資產管理業多年來產生相當多優秀的主動型基金投資團隊,為投資人創造遠超過大盤的報酬。很可惜的是主動型基金規模並沒有隨著績效大幅成長。

對台灣投資人而言,主動型ETF雖然是一種全新的商品,但由於它結合了大家熟悉的主動型共同基金與現有ETF的特性,其實並非陌生的投資標的。已經蓬勃發展的ETF市場若有主動型ETF這個生力軍的加入,可以提供投資人更多元化的投資標的,也為主動型基金經理人開闢另一片天地。

據之前媒體報導,證交所和投信投顧公會已經向金管會建議開放主動型ETF和多重資產ETF,金管會也表示要好好研議,賴總統及卓揆上任之後,也多次表示要建立台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順應國際潮流開放主動型ETF,會是重要的一步。

(作者是臺灣大學財務金融系、財務金融所教授)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臺灣大學財務金融系、財務金融所教授

上一篇
掌握申入CPTPP的關鍵時刻
下一篇
應對海外投資三大風險 壽險公司應思考可調保費壽險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