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208919"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菽園雜記
條件: 提到「洪武
Total 18

第一卷

4
近見洪武四年御試錄,總提調中書省官二人,讀卷官祭酒博士給事中修撰各一人,監試官御史二人,掌卷受卷彌封官各主事一人,對讀官司丞編修二人,搜檢懷挾、監門巡綽所鎮撫各一人,禮部提調宣尚書二人。次御試策題。又次恩榮次第云。洪武四年二月十九日廷試。二十日午門外唱名,張掛黃榜,奉天殿欽聽宣論。同日除授職名,於奉天門謝恩。二十二日賜宴於中書省,二十三日國子學謁先聖、行釋菜禮。第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授員外郎,第二名、第三名授主事;第二甲一十七名,賜進士出身,俱授主事;第三甲一百名,賜同進士出身,俱授縣丞。姓名下籍狀,與今式同。國初制度簡略如此。今《進士登科錄》,首錄禮部官奏殿試日期,合請讀卷及執事官員數,進士出身等第。聖旨俞允,謂之玉音。次錄讀卷、提調、監試、受卷、彌封、掌卷、巡綽、印卷、供給各官職名。又次靈三月一日諸貢士赴內府殿試。上御奉天殿,親試策問。三日早,文武百官朝服,錦衣衛設鹵簿於丹陛丹墀內,上御奉天殿,鴻臚寺官傳制唱名,禮部官捧黃榜,鼓樂導出長安左門外;張掛畢,順天府官用傘蓋儀從,送狀元歸第。四日,賜宴於禮部;宴畢,赴鴻臚寺習儀。五日,賜狀元朝服冠帶及進士寶鈔。六日,狀元率諸進士上表謝恩。七日,狀元諸進士詣先師孔子廟行釋菜禮。禮部奏請,命工部於國子監立石題名。朝廷或有事,則殿試移他日,謂之恩榮次第。又次錄進士甲第:第一甲三人,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每人名下,名具家狀。最後錄第一甲三人所對策,其家狀式,姓名下云:「貫某府某州某縣某籍某生,治某經,字某,行幾,年幾歲,某月某日生。曾祖某,祖某,父某,母某氏。祖父母、父母俱存曰重慶,下父母俱存曰具慶,下父存母故曰嚴侍,下父故母存曰慈侍,下父母俱故曰永感,下兄某,弟某,娶某氏,某處鄉試第幾名,會試第幾名。」
26
洪武中,朝廷訪求通曉歷數、數往知來、試無不驗者,必封侯,食祿千五百石。山東監生周敬心奏言:「國祚長短,在德厚薄,非歷數之可定。三代有道之長,固所定論。三代而下,深仁厚德者,漢、唐、宋而已。如漢高之寬仁,繼以文、景之恭儉,昭、宣之賢明,光武之中興,章帝之長者。唐太宗之力行仁義,宋太祖之誠心愛民,是以有道之長。國祚最短者莫如秦,其次如隋,又其次如五代。始皇之酷虐,煬帝之苛暴,五代之窮凶,是皆人事所致,豈在歷數?欽惟聖上應天眷命,掃滅群雄,救亂誅暴,其功大矣。然神武過於漢高而寬仁不及,賢明過於太宗而忠厚不及。是以御宇以來,政教未敷,四方未治。伏乞效漢高之寬仁,同太宗之誠慤,法三代之稅斂,則帝王之祚,可傳萬世,又何必問諸卜技之人邪!」又言:「陛下連年遠征,臣民萬口一辭,皆知為恥不得傳國寶,欲取之耳。臣聞傳國寶出自戰國楚平王時,以卞和所得之玉琢之,秦始皇秘之,名曰御璽。自是以來,歷代珍之,遂有是名。《易》曰:『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是知仁乃人君之寶,玉璽非寶也。且戰國之君,趙先得寶而國不守;五代之君皆得寶,皆不旋踵而亡。蓋徒知玉璽之為寶,而不知仁義之為大寶故也。天下治安享國之久者,莫如三代。三代之時,未有玉璽。是知有天下者在仁義,而不在此璽亦明矣。今為取寶,使兵革數動,軍民困苦,是忽真正之大寶而易無用之小寶也。聖人智出天下,明照萬物,何乃輕此而重彼,愛彼而不愛此邪?」又言:「方今力役繁難,戶口雖多,而民勞者眾。賦斂過厚,田糧雖實,而民窮者眾。教化博矣,而民不說,所謂徒善也。法度嚴矣,而民不服,所謂徒法也。昔者汲黯言於漢武帝曰:『陛下內多慾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方今國則願富,兵則願強,城池則願高深,宮室則願華麗,土地則願廣,人民則願眾。於是,多取軍士,廣積錢財,征伐之舉無虛日,士木之功無已時,如之何其可治也?」又言:「洪武四年欽錄天下官吏,十三年連坐胡黨,十九年起天下積年民害,二十三年大殺京民。此妄立罪名,不分臧否,一概殺之,豈無忠臣烈士、善人君子誤入名項之中?於茲見陛下之德薄而殺戮之機深矣。夫自古不嗜殺人者,能一天下。而殺之多者,後嗣不昌。秦、隋、元魏之君好殺不已,其後至於滅絕種類,漢時誤殺一孝婦,致東海枯旱三年。方今水旱連年,未臻大稔,未必不由殺戳無辜、感傷和氣之所致也。」又言:「明主之制,賞不僭,刑不濫。今刑既濫矣,復賞賜無節。天下老人,非功非德,人賜鈔五錠;征出軍官,位高而祿厚,平寇禦侮,亦其職分當然,今乃賞賜無極。夫厚斂重科,窮民困苦,而濫賜無功之人,甚無謂也!宜節無功之賞,以寬窮民之賦。則天下幸甚,萬姓幸甚!」其餘若通鈔法、罷充軍等事,皆切時弊。約三千餘言,節其要錄之。敬心,不知為山東某州縣人,後仕某官。問之山東仕於朝者,皆莫之知。己無官守言責,而能直言如此,何其壯哉!不可泯也。

第三卷

30
洪武中,大臣為三公者,皆開國功臣,三孤亦無備員。如劉伯溫汪廣洋,寧封伯爵,而不以公孤加之,其慎重可知矣。永樂中,惟姚廣孝少師洪熙宣德至正統間,大臣為三孤者,亦不過蹇忠定公義、夏忠靖公原吉、黃忠宣公福、黃文簡公淮數人及內閣三楊公而已。至景泰中,有以少傅太子少師,以少保太子太傅,以太子太保尚書都御史,以太子少師少傅少保侍郎副都御史大理卿通政使,又有尚書侍郎詹事府詹事等官。公孤師少,在朝不下二三十員。尚書每部二員,侍郎每部三四員,都御史員數,又有甚焉。名爵之濫,未有甚於此時者矣。故當時謠曰:「滿朝升保傅,一部兩尚書侍郎都御史,多似柳穿魚。」

第四卷

10
洪武中,內官僅能識字,不知義理。永樂中,始令吏部聽選教官入內教書。正統初,太監王振於內府開設書堂,選翰林檢討、正字等官入教,於是內官多聰慧知文義者。然其時職專辦內府衙門事,出差者尚少。宣德間,差出頗多,然事完即回。今則干與外政,如邊方鎮守,京營掌兵,經理內外倉場,提督營造、珠池、銀礦、市舶、織染等事,無處無之。嘗在通州遇張太監,交阯人,云永樂年間,差內官到五府六部稟事,內官俱離府部官一丈作揖;路遇公侯駙馬伯,下馬旁立。今則呼喚府部官,如呼所屬;公侯駙馬伯路遇內官,反迴避之,且稱呼以翁父矣。
65
宋景濂先生以文學際遇高皇,禮眷特優。洪武十四年,其孫慎犯罪,舉家當坐重辟。上不忍,特赦景濂,安置四川茂州。未至,歿夔府,葬蓮花池山下。成化間,墓壞,巡撫都御史池州孫公仁為遷葬成都,適蜀王府宋承奉昌新作壽藏於成都東門外,孫公令人求以葬先生。承奉以其同姓名人也,慨然許之,因以葬焉,計其直可費白金千兩。夫自開國以來,將相大臣,功名富貴,烜赫一時者多矣。沒齒之後,陵谷變遷,不能保其墳墓者有矣。非國有恩典,誰復為經營之。先生之歿百餘年矣,而其良會如此。於是益有以見秉彞好德之心,不以遠近親疏而有間也。

第六卷

1
起朔漠,建都北平,漕渠不通江淮。至元初,糧道自浙西涉江入淮,由黃河逆水至中灤旱站,陸運至淇門,入御河。中灤,即今開封府封邱縣地。淇門,今屬大名府濬縣,乃淇水入御河之處,即枋頭也,去中灤旱站一百八十餘里。自黃河逆水至中灤,自中灤陸運至淇門,其難蓋不可言。況運粟不多,不足以供京邑之用,於是遂有海運之舉。然海道風濤不測,損失頗多,故又自任城開河,分汶水西北至須城之安民山,入清濟故瀆,通江淮漕,經東阿至利津河入海,由海道至直沽,接運至京。任城,今之濟寧州也。須城,今之東平州也。其後,海口沙壅,又自東河陸運二百餘里至臨清,始入御河,其難尤不可言。時有韓仲暉、邊源輩,各出己見,相繼建言,乃自安民山開河,直抵臨清,屬於御河,而江淮之漕始通矣。然當時河道初開,不甚深闊,水亦微細,不能負重載,所以又有會通河止許一百五十料船行之禁。海運之初,歲止得米四萬六千餘石,其後,歲或至三百餘萬石。會通河所運之米,每歲不過數十萬石。終元之世,海運不罷。國初,定鼎金陵,惟遼東邊餉則用海運。其時會通河尚通,今濟寧在城閘北岸,見有洪武三年曉諭「往來船隻不得擠塞閘口」石碣在。至二十四年,河決原武,漫過安上湖,而會通河遂淤,自是江淮舟船始不至御河矣。永樂間,肇造北京,糧道由江入淮,由淮入黃河,水運至陽武,發河南、山西二布政司丁夫,旱路般運至衛輝上船,由御河水運至北京。亦不可謂不難矣。後得濟寧州同知潘叔正建言,工部尚書宋禮等提督,始開鑿會通河。潘之建言,止為濟寧州往北旱站遞運軍需等項艱苦,欲開此河以省民力耳,初未嘗言開此漕運也。河成,宋尚書建言,始從會通河漕運,而海運於是乎罷。當會通河漕運之初,又得平江伯陳瑄,於凡河道事宜,莫不整頓。所以至今京儲充羨,不至缺乏者,會通河之力。開鑿經理,以底於成者,斯又數君子之力也。此出刑部侍郎三原王公恕漕河通志》,節其要語記之。
14
永樂三年,命翰林學士解縉等選新進士才質英敏者就文淵閣讀書。時與選者,修撰曾棨,編修周述周孟簡庶吉士楊相、劉子欽、彭汝器、王英、王直、余鼎、章敞、王訓、柴廣敬、王道、熊直、陳敬宗、沈昇、洪順、章樸、余學夔、羅汝敬、盧翰、湯流、李時勉、段民、倪維哲、袁添祥、吾紳、楊勉二十八人。時周忱自陳年少,願進學。文皇喜曰:「有志之士。」命增為二十九人,名庶吉士。聞洪武壬子歲,嘗選會試士十八人授編修等職,讀書文華堂,後又選進士庶吉士,分置近侍諸署,若解縉為中書庶吉士是也。而專置之翰林,則始於此。
20
本朝文臣封伯爵者:洪武中,中書左丞相汪廣洋封忠勤伯,宏文館學士劉基誠意伯正統中,兵部尚書王驥靖遠伯天順中,都察院副都御史徐有貞武功伯鴻臚寺卿楊善興濟伯成化間,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王越威寧伯。廣洋後坐累。有貞、越不久革爵,謫遠地。基、善革於身後。子孫世祿,驥一人而已。

第十一卷

7
古稱肩輿、腰輿、板輿、筍輿、兜子,即今轎也。洪武永樂間,大臣無乘轎者,觀兩京諸司儀門外各有上馬臺可知矣。或云乘轎始於宣德間,成化間始有禁例:文職三品以上得乘轎,四品以下乘馬。宋儒謂乘轎以人代畜,於理不宜,固是正論。然南中亦有無驢馬僱覓外,縱有之,山嶺陡峻局促外,非馬驢所能行。兩人肩一轎,便捷之甚,此又當從民便,不可以執一論也。
8
諸司職掌》,是唐、宋以來舊書,本朝因而損益之。洪武二十三年,改戶、刑二部所屬皆為浙江等十二部,後又改六部,子部為清吏司。然今衙門名目,制度改革,官員品秩,事體更易,又多與國初不同,亦多該載未盡者。衙門名目不同,如吏部所屬文選等四清吏司,舊云選部、司封等部;鴻臚寺舊云儀禮司之類是也。制度改革不同,如北平都、布、按三司,今改為順天府,并直隸府衛,承天門待詔、觀察使、中都國子監、回回欽天監、五軍斷事司、蒙古衛,今皆裁革。舊有左右春坊而無詹事府之類是也。官員品秩不同,如六科都給事中正八品,左右給事中從八品,給事中、行人司正俱九品,各衙門司務、行人司行人皆未入流之類是也。事體更易不同,如兵部之整點軍士,飛報聲息,舊屬司馬部,今屬職方清吏司之類是也。該載未盡者,如兵部之將官、將軍、勇士之類是也。必得刪訂增廣成書,使一代之制,粲然明白,垂之萬世,而足徵可也。
10
嘗聞父老云:太宗初無入承大統之意。袁珙之相,有以啟之。近見姚少師廣孝撰珙《墓志》有云:洪武間,上在潛邸,聞先生名,遣使以幣禮聘焉。既拜受,即沐浴戒行李而起。及見上,大悅,於是肅恭而前,面對聖容,俯仰左右,一目而盡得矣。先生再拜稽首而言曰:「聖上,太平天子也。龍形而鳳姿,天廣地闊,日麗中天,重瞳龍髯,二肘若肉印之狀。龍行虎步,聲如鍾,實乃蒼生真主,太平天子也。年交四十,髯鬚長過於臍,即登寶位時。」上雖聽其說而未全信。居無何,先生辭還故里。洪武三十五年壬午六月十七日,上誕膺天籙,嗣登大寶。因感先生昔言之驗,於是敕遣內侍驛召至京,拜太常寺丞,授承直郎,待以特禮,賜冠服鞍馬,文綺鈔錠及居第在京,以便其老。珙別有《紀》云:「洪武二十三年九月,敬蒙燕府差人取至北平。」觀此,則知太宗之有大志久矣。珙之相,特決之耳。珙,字廷玉,號柳莊,鄞人。相術之妙,詳見九靈山人戴良所著《傳》。
21
浙江銀課,洪武間歲辦二千八百七十餘兩,永樂間增至七萬七千五百五十餘兩,宣德間增至八萬七千五百八十餘兩。後鎮守太監李德、兵部尚書孫原真奏坑戶實辦銀二萬五千七百九十餘兩,陪納六萬一千七百八十餘兩。正統間減數,止辦三萬八千九百三十餘兩。景泰七年,實得一萬六千零六十五兩。天順六年,三萬零四十八兩。成化三年,奉敕辦銀二萬一千二百五十兩。成化五年,減數一萬零二百三十七有奇,因太監盧永之奏也。未幾,又奉敕照天順六年三萬零四十八兩。成化十九年,又因太監張慶之奏,照成化三年二萬一千二百五十兩。以後額辦處州府所屬各縣二萬一千二百五十兩,溫州府泰順縣九百九十一兩八錢,共二萬二千二百四十一兩。比之成化三年額數多九百九十一兩。弘治二年,減免一萬一千四百兩,止辦解一萬零八百四十一兩,又禁取額外耗銀三千餘兩,從巡按御史暢亨之奏,而刑部侍郎彭公韶核實其事。今人全歸功於彭,非也。暢後以事調外任,而其功不可泯。故記之。
32
內閣文臣之設,始於永樂年間,此予所舊聞。故弘治初,論事嘗及之。近聞李子易內翰云:嘗見《太祖實錄》,洪武中,黃子澄齊泰太常少卿方孝孺翰林侍講,同在內閣。意者其時備顧問而已,未必若後來諸公寵任之隆,得專政柄也。

第十二卷

30
浙之衢州民以抄紙為業,每歲官紙之供,公私糜費無算。而內府貴臣視之,初不以為意也。聞天順間,有老內官自江西回,見內府以官紙糊壁,面之飲泣,蓋知其成之不易,而惜其暴殄之甚也。又聞之故老云:洪武年間,國子臨生課簿、仿書,按月送禮部。仿書發光祿寺包麵,課簿送法司背面起稿。惜費如此。永樂宣德間,鼇山煙火之費,亦兼用故紙,後來則不復然矣。成化間,流星爆杖等作,一切取搒紙為之。其費可勝計哉!世無內官如此人者,難與言此矣。

第十三卷

33
公廨,正廳三間,耳房各二間,通計七間。府、州、縣外墻高一丈五尺,有青灰泥。府治深七十五丈,闊五十丈,州治次之,縣治又次之。公廨後起蓋房屋,與守令正官居住,左右兩旁,佐貳官首領官居之。公廨東另起蓋分司一所,監察御史、按察分巡官居之。公廨西起蓋館驛一所,使客居之。此洪武元年十二月欽定制度,大約如此。見《溫州府志》。

第十五卷

7
南京諸衛,官有廨宇,軍有營房,皆洪武中之所經畫。今雖間有頹廢,而其規址尚存。北京自永樂十九年營建告成,鑾輿不復南矣。至弘治元年,閱六十八年,而軍衛居址,尚有未立者。彼固不能陳乞建立,而上司亦未之念及也。是年,襄城馬公文升掌都察院事,奏毀天下淫祠。予嘗建白,欲以城中私創庵院置衛,則財不煩官,力不勞下,其功易成。事寢不行。吾崑山知縣楊子器毀城市鄉村庵院、神祠約百餘所,以其材修理學校、倉廩、公館、社學、樓櫓等事,一時完美。又給發餘材太倉、鎮海二衛,凡所頹廢,率與興舉。軍民至今德之。使當路有子器其人,則國家之廢事以舉,官府之缺典以完,又何難哉。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