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七》[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五十七
3
宋 樂史 撰
4
嶺南道一
5
廣州
6
廣州南海郡今理南海縣古南越之分秦以任囂為南海尉任囂病篤召龍川令龍川今循州趙佗授其位仍居其地佗為南越王凡五世九十三年而亡後漢末蒼梧太守吳巨擁兵據部建安十五年權使步隲為交州刺史誘巨斬之蒼梧人衡毅錢博興兵拒戰毅與衆敗死隲往畨禺觀相土冝乃徙州居番禺時交趾太守士爕在郡值天下三分遂率衆稱臣于吳主孫權待之如舊爕死其子欲因有其地吳遂滅之晉志曰永安六年分交州置廣州領郡三理于此晉領郡六宋領郡十七齊領二十三皆理於此梁陳並置都督隋平陳置總管府後置畨州煬帝復置南海郡唐武徳四年討平蕭銑置廣州總管府管廣東衡岸南綏岡五州并南康總管其廣州領南海増城清逺政賓寳安五縣六年又置髙循二總管隸廣州七年改總管為大都督九年廢南康都督以端封宋沂瀧建齊威扶義勒十一州隸廣府其年又省勤州貞觀中改中都督府省威齊宋沂四州仍以廢沂州之湏陽滄沂二縣來屬改東衡為韶州仍以南康及崖州都督並隸廣州二年省循州都督以循潮二州隸廣府八年改建州為藥州南綏州為湞州扶風州為寳州十二年改為南康州十三年省湞州以四㑹化蒙懐集洊安四縣來屬省岡州以義寧新㑹二縣立岡州都督令督廣韶端康封岡藥瀧竇義雷循潮十四州永徽後以廣桂容邕安南府皆隸廣府都督綂攝謂之五府節度使名嶺南五管天寳元年改為南海郡乾元元年復為廣州州內有經畧軍管鎮兵五千四百人其衣粮輕稅本道以自給廣州刺史𠑽嶺南五府經畧使唐末劉鋹割據稱為漢皇朝開寳四年平之復為清海軍節度
7
元領縣十三  今八
8
南海 増城 懐集 清逺 東莞 四㑹 新㑹信安
9
三縣廢
10
番禺入南海 洊水入懐集 化蒙入四㑹
11
二縣割出
12
滄洭入湞州 湞陽入湞州
13
  州境
14
 東西五百三十里 南北五百九十里
15
  四至八到
16
 北至東京四千里 西北至西京四千四百里 西北至長安五千二百五十里 東至循州水路沂沿相𠔥四百里陸路三百六十里 正西微北至端州㳂沂相𠔥二百四十里 南至恩州五百里 北至韶州八百里 東北至韶州五百三十里 東南至大海四十一里 西南至恩州水路六百里 西北水路沂沿至連州八百九十里又西北取故洊水縣路至賀州八百七十六里
17
  户
18
 唐開元户四萬三千二百三十皇朝户主一萬六千五十九客未有數
19
  風俗
20
 通典云五嶺之南人雜夷獠不知教義以富為雄鑄銅為大鼓初成,懸于庭中置酒以招同𩔖又多構讐怨欲相攻撃則鳴此鼔到者如雲有鼓者號為都老羣情推服本之舊事尉佗于漢自稱蠻夷大長老故俚人呼其所尊者為倒老語訛故又稱都老也大抵南方遐阻人強吏懦豪富兼并役屬貧弱俘掠不忌古今是同姓並輕悍易興逆節自尉佗之後無代不有擾亂故蕭齊志云憑恃險逺隠伏巖障恣行冦盜略無編戶爰自前代及于唐朝多委舊徳重臣撫寧其地文通經史武便弓弩婚嫁禮儀頗同中夏
21
  姓氏
22
23
  人物無
24
  土産
25
 明珠  大貝  文犀  鹽   席
 水馬皮 玳瑁  焦布  鮫魚皮 竹布
 石斛 五色藤 沈香  大甲香 簟
 蕃舶  鼊   柑子續南越志云羅浮山有御園柑子唐元宗幸蜀子乃不生徳宗幸梁亦不實僖宗狩蜀花實皆無樹亦枯悴 草有大千金
26
 小千金 守房郎 千里迴 萬里憶 蕃人香藥有崑崙犀   籬頭母 渡洛崖
27
 造酒草藥有蚶娘 蒲樓籐 烏龜葉 五勞草
 雞頭根 雙筋木葉  花有仙鶴 麝臍
 遙憐  向日蓮 紅茉莉 白茉莉 紫水焦
南海一隅雖無積雪秋涼亦有㣲霜貨殖魚鹽自古尤多滕修為廣州刺史得蝦魚鬚長四丈四尺。
28
南海縣元二十三鄉本漢番禺縣屬南海郡分番禺置南海縣先是廣州偽命析南海郡為常康咸寧二縣及永豐童合二場皇朝平南越開寳六年並二縣二場依舊為南海縣并廢番禺縣入
29
番禺山在縣東二百五十步山海經云桂林八樹在賁禺東注云賁禺即畨禺也八桂成林言其盛且大
30
禺山南海縣北一里吳録畨縣在禺山尉佗所塟。
31
靈洲山南越志肅《連山》西一十二里有靈洲焉其山平原彌延層野極目景純云南海之間有衣冠之氣者斯其地也肅連地名
32
石門水一名貪泉源出南海縣西三十里平地《晉中興書》云吳隱之往州飲貪泉為㢘潔之性南越志石門之水俗云經大庾則清穢之氣分飲石門則緇素之質變即吳隠之酌飲之所也
33
菖蒲澗一名甘溪裴氏廣州記菖蒲生盤石上水從上過味甘冷異于常流南越志昔交州刺吏陸𠃔之所開也至今重之每旦日輒傾州連汲以𠑽日用雖有井泉不足食太元中襄陽羅支累石澗側容百許人坐游之者以為洗心之域咸平中姚成甫常採菊澗側遇一丈夫謂甫曰此澗菖蒲昔安期生所餌可以忘老于是徘徊仰俯倐然不見不知所終蓋仙者焉。
34
沈夜湖南越志番禺縣北有三湖一曰沈夜二曰蓴湖三曰芝蘭湖芝青靄景紅花亂目素鱗紫蚶此焉㳺泳父老云沈夜湖者本㑹山連岫以永嘉之末一夕而沉故曰沈夜。
35
鼓門廣州記周厰為交州刺史採龍山之木以為州門鼓上分一鼓給桂林郡下分一鼓給交州雖根榦異器而杪末同歸故撃一鼓二鼓相應
36
朝䑓裴氏廣州記尉佗本築朝䑓以朝天子姚文咸交州記尉佗作朝殿以朝天子南越志云朝䑓下有趙佗故城又云:朝䑓西三十里即圎岡傍江構起華館以送陸賈因稱朝堂
37
参里山在保安縣東北九十里南越志寳多縣東參里縣人黃舒者以孝聞于越華容慕之如曽參之為故改其里曰:參里也
38
増水今名増江源出増城縣東北
39
金牛潭在増城東北二十里其潭洞深無極北岸有石周圍三丈許漁人見金牛自水而出盤于此石義熈中増城縣人常安到此潭于石上躡得金鎻大如指尋之不已俄而有物從水中引之握不能禁忽㫁得數尺遂致年登上夀其后義興周雲甫見此牛宿伏于石上旁有金鎻如索繩焉雲甫素勇往掩此牛掣㫁其鎻得二尺許遂以財雄
40
金山一名金岡山在四㑹縣北六十五里南越志云金沙自是出採金人往往見金人形于山㠝望氣者以為山之精
41
羅浮山本名蓬萊山一峯在海中與羅山合因名之山有洞通句曲又有璇房瑤室七十二所裴淵廣州記云羅浮二山隱天唯石樓一路可登矣
42
白鹿岡《郡國志》云廣州南四十里有白鹿㟠髙五百丈
43
堯山在舊番禺縣西四十里四面瀑布懸流傾㵼萬丈王韶之始興記堯山下有平陵陵上有基云是堯故亭父老相傳堯南巡時登此又云:堯山在滄洭縣三十里盛𢎞之《荊州記》云堯山赭巖迭起冠以青林《郡國志》云廣州堯山髙四千丈起自番禺迄交趾見之有巨風發屋折樹翻潮焉
44
雲母山在増城縣東七十里山出雲母續南越志云唐天后朝増城縣有何氏女服雲母粉得道于羅浮山因所出名之
45
浮山山上有白額賊萬人城即尉佗所築城也
46
馬鞍山南越志始皇朝望氣者云南海有五色氣遂率千人鑿之以㫁山之岡阜謂之鑿就今所鑿之處形如馬
47
湞水漢書樓船將軍楊僕出豫章下湞水縣在此岸故曰湞陽
48
白管溪裴氏廣州云廣州東北里有村號曰占斗村自此至海溟𣺌無際
49
東官郡故城晉義熈中置以保安縣屬焉多蚶蠣石𧉧海月香螺龜郡國志云東官郡有蕪城即吳時司鹽都尉壘
50
五羊城按續南越志云舊說有五仙人騎五色羊執六穗秬而至至今呼五羊城是也按其城周十里初尉佗築之后為步隲修之晚為黄巢所焚
51
廢番禺縣州南五十里秦漢舊縣屬南海郡二漢置交州領郡七吳置廣州皆治于番禺二山為名即尉佗之所築皇朝並入南海郡
52
江南州南越志江南州周廻九十里有荔枝洲上有荔枝冬夏不凋北有鷄籠岡上多蠣𧉧
53
天井岡南海縣北四里南越志天井岡下有越王井深百餘尺云是趙佗所鑿諸井鹹鹵惟此井甘泉可以煮茶昔有人誤墜酒杯于此井遂流出石門古詩云石門通越井今則井塞猶有井形其下有廟甚靈人祈年謂之北廟
54
趙佗墓南越志云趙佗之墓也自鷄籠山以北至此連岡屬嶺志云趙佗之墓黃武五年孫權使交趾治中從事呂瑜訪鑿佗墓自天井至於此山功費彌多卒不能得掘嬰齊墓即佗之子得珠襦玉匣之具金印三十六一皇帝信璽一皇帝行璽餘文天子也又得印三紐銅劍三枚並爛若龍文其一刻曰純鉤二曰干將三曰莫邪皆雜玉為匣
55
銅鼎溪南越志云銅鼎溪天清水澄見其鼎鉉刺史劉道錫遇之繋其耳而牽之耳脫而鼎潛入引者悉懼咸謂之靈也
56
程浦溪。顧徴《廣州記》云:「浦溪口有龍母,養龍,裂㫁其尾,因呼其溪為龍窟。人時見之,則土境大豐而川利涉。」
57
沉香浦在今縣東北二十里石門之內昔吳隱之清儉罷郡見篋中有沈香一斤遂投此水後人謂之沈香浦云亦曰投香浦
58
増城縣東一百八十里有水陸路元七鄉今四鄉漢番禺縣地吳黃武中于此置東郡而立増城縣因増江為名隋初廢郡而置縣屬廣州 白水山廣州記云増城縣白水山有五距鳥縣北又有搜山荔枝樹髙八丈相去五丈而成連理 三水按廣州山水記云白塔水庾水胥水三水上源出龍川經増城而流入海 雲母岡在縣西二里 别情洲在縣東南江水之中小洲四面懸絶古老相傳云于此洲上敘別因此以為名
59
懐集縣西北水路七百三十里無陸路元六鄉漢四㑹縣晉懐化縣隋為懐集唐武徳五年于縣置威州領興平懐集霍清威成四縣貞觀元年州廢以懐集屬南海省興平霍清威成三縣八年改綏州為湞州縣仍屬焉十三年又還廣州皇朝開寳五年並洊水縣來屬廢洊水縣漢封陽縣屬蒼梧郡南改為洊安唐武徳五年于縣置齊州領洊安宣樂宋昌三縣貞觀元年省齊州及宣樂宋昌二縣以洊安屬綏州八年改綏州為湞州縣仍屬焉十三年湞州     年改為洊水皇朝開寳五年並入懐集縣
60
清逺縣西北水路二百三十里在陸路舊五鄉今四鄉漢中宿縣地隋開皇十九年改為清逺縣唐武徳五年併入故賓縣 龍磨角石在縣東三十里中宿峽西北其石細滑方圓二丈每年春常有龍于此磨角有新舊痕宛然 獅子石在縣東中宿硤內北山頂上形如獅子頭身尾足耳宛然古老相傳曰昔有僧居其石而無泉感老人指泉今則有玉泉寺 和光洞在縣東三十里中宿峽內有四色山石榴花 中宿硤在縣東三十五里譚子和修海嶠志云二月五月八月有潮上二禺峽逐浪返五羊一宿而至故曰中宿硤 金鎻潭在縣東三十里秦時崑崙貢犀牛帶金鎻走入潭中晉時有漁人周仲寀者釣得金鎖牽之見犀牛掣之不得忽㫁得金鎖一尺 陽水在縣東五十里其石如鑊方圎一丈從冷水溪中自然突起髙七尺餘兩面冷水流其中四時蒸氣如雲霧湧湯可煮食物患瘡者浴之立效觀亭山一名觀硤山一名中宿硤在清逺縣東三十五里晉中朝時縣人有使洺者使訖將還忽有一人寄其書云吾家在觀亭前石間懸藤即其處也但叩藤自當有人取之若欲急達勿失我書還者依其言果有二人出水取書拜曰阿伯欲令君前辭不獲免遂入泉中室屋靡麗精光眩目飲食言接無異常人主客禮畢乃遣其出雖經沐衣不沾濡 湞石一名湞石山在湞陽縣北三十里吳録志云湞水所出尉佗為城于此山上名萬人城也
61
東莞縣東南水路三百二十里無陸路元七鄉按南越志云水東流入海帆道二日至東莞漢順帝時屬南海縣地吳孫皓以甘露元年置始興郡以其地置司鹽都尉晉立東莞郡隋為寳安縣唐至徳二年遂改為東莞縣 慮山裴淵廣州記云東莞縣有慮山其側有楊梅山桃只得于山中飽食不得取下如下則輒迷路 珊瑚洲在縣南五百里昔有人于海中捕魚得珊瑚 香山在縣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
62
四㑹縣西北水路二百四十里無陸路元五鄉今三鄉本漢舊縣屬南海唐武徳五年於縣治北金鷄岡上置南綏州領四㑹化蒙新招化注化穆五縣貞觀元年省新招化注二縣以廢威州之懐集廢齊州之洊安二縣來屬八年改為湞州十三年省湞州及化穆縣以四㑹蒙化懐集洊安四縣屬廣州四㑹者東有古津水湞江西有建水北有龍江四水俱臻因以為名皇朝開寳六年廢化蒙縣來屬 貞里在縣南昔里女許嫁未歸其夫因虎而死乃誓不嫁而身歸夫家奉養舅姑晨昏不倦人羙其行故名其里 芙蘆山在縣東四十里髙千丈山上有一湖每至甲戌日聞絲竹之音 湞江水在縣東自清逺縣來 綏建水在縣西二百步源發洊水縣下昔置綏建郡于此 古津水在縣東六十里龍江水在縣東北源出萬金鄉 蒙水在縣東二百五十里 廢蒙化縣本隋縣唐武徳五年屬綏州貞觀八年改南綏州湞州縣仍屬十三年改屬廣州皇朝開寳六年併入四㑹 祀山常聞笙歌之聲以為越王之
63
新㑹縣東水路二百三十里無陸路元四鄉漢南海郡地晉置新㑹郡隋改置封州及改元州又為岡州隋末併入廣州唐武徳四年復置岡州舊治盆允城貞觀十三年廢岡州縣屬廣州其年復置于今所開元二十三年廢縣入廣州遂移縣于廢州城前臨大海後抗郡山蜒戶縣所管生在江海居于舟船隨潮往來捕魚為業若居平陸死亡即多似江東白水郎也 盧戶在海島山乗州捕海族蠔蛤蜊為業 譚波盧山在縣南六十里昔外國人曽居此山譚波盧者畨語 莫山在縣南八十里出鸚鵡 崖山在縣南八十里臨大海出龍眼子木威橄㰖之樹 西熊州東熊州俱在縣南二百六十里大海中其州長帶山灣浦極廣出煎香有鹽田土煎鹽為業
64
信安縣東北水路七百三十里無陸路元五鄉今二鄉本宋元嘉二十七年置岡州縣又為義寧縣屬新㑹郡隋平陳屬岡州大業三年廢州縣𨽻南海縣唐武徳五年復置岡州縣依舊屬唐開元二十三年廢州縣又隸廣州今理遷東溪皇朝興國二年改為信安縣 封水在縣東六十里源出粟雲山者南中土風唯稲無粟此山種粟即成 廢岡州今縣理也按廣州記四㑹有金鷄㟠新㑹郡岡州在側因岡為州名也晉末置新郡宋齊梁陳並因之隋平陳置封州后改為元州尋又改為岡州今廢為縣此州最近大海晴少雨多時遇大風則林木悉㧞又俗織竹為釡以蠣殻屑泥之𩔖煮鹽轉久彌宻又藥有䑕藤千金草 杜山在縣傾巖蔽景峯巒彌髙 金䑓岡在縣東北九十里在海中形如覆舟因號覆船山行人惡之改為金䑓岡 叠地山在縣西南一百六十里山形似地疊因名之 觀江水沸騰流水沉淪必無出者名曰河伯下封 𨛦國志廣言南海事跡歌舞岡南越王佗三月三日登髙處 乾闥婆城多鵕䴊鳥似山鷄家鷄鬭之則可擒其翬有光以飾侍中冠 金鳥白口腳如金色 雲白鳥一名雲鳥亦曰同力鳥千嵗則化為鴆能超石禁蛇鳥形如雉尾如雀有碎文背上連錢左足三距其鳴先顧 優曇鉢似琵琶無花而實又有男青樹葉如女青但花異耳條蕋皆朱色挿地便生又有茉莉樹葉如梔子花如薔也又有續㫁藤山行渇則㫁取汁飲之號曰東風菜也一名臯蘆茗之別名南人以為飲又有連理荔枝樹即傍挺龍目側生荔枝是也又有木葵可以為扇又有越王鳥如鳶而口勾可受二升南人以為酒杯糞陸香南人以為香一曰鸏鵰鳥也又有金山金人逰焉又有銅石山又有銀銅山又有鉛穴山出錫鉛爾雅云錫之善者曰鉛鉛白錫也又有精里出精草布又有鈎緑藤南人績以為布又有鳬松鵞一曰水鵞又有四月海中黄魚至八月化為鶉鳥又有侯鮎魚化為豪豬又有潛牛形似魚毎上岸與牛鬬角軟還入水輒堅復出又有百疊岡重疊有百數 湍階永固縣南有湍階魚鱉不可至雖吕梁之險無以過之石如階級故也
65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五十七
URN: ctp:ws221559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